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洪祖福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2-0102-04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与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充分显现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其次在教学中采取多元化教学法的融合运用,为增加学生学习趣味性教师还可在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等。文章主要探讨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期望能助力高中体育教学迈上新台阶。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创新要求高中体育教师摒弃传统主导式教学思维,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自身身体素质、运动天赋、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逐步了解每一位学生自身需求与潜力并为其精心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从而令体育教学内容与难度精准适配不同学生。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训练项目与学习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协助,培养学生自我评估与自我调整能力,让学生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充满自主与成就感的学习环境中提升体育核心素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以足球教学为例,教学伊始,教师可运用体质测试与足球技能评估了解每位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和足球专项技能水平。教师还可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对足球运动兴趣点,譬如学生是热衷于进攻战术演练,还是更倾向于防守技巧提升,抑或是对足球竞赛组织与裁判工作感兴趣。基于了解的基础教师可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对身体素质较强、足球基础较好且对进攻战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在教学计划中增加高阶进攻战术配合训练内容,譬如复杂二过一、边中结合进攻套路等,还可为其推荐相关专业足球赛事影像供其课后观摩学习。而对身体素质相对薄弱且足球基础较浅的学生,教师教学计划的制订则应侧重于基础足球技能训练,譬如简单带球、停球练习,教学中为增加课堂学习趣味性教师可设置“足球接力赛”“多人控球挑战赛”等趣味小游戏,协助学生逐步在游戏中奠定足球学习训练的自信与兴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组建训练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特长与喜好选择队友,共同探讨训练计划与战术安排。教师则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观察学生训练情况并适时给予技术指导。比如当学生在小组对抗中遇到防守难题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回顾经典赛事防守案例中的守门员是如何操作的,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其中技巧运用到当前情境中。教师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线上学习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共享自己训练心得、精彩瞬间,也可以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教师则不定期地登录平台回复学生的问题并适时鼓励学生,当看到学生分享的成绩时,教师应对比学生之前的训练情况提出切实表扬。针对平台中学生记录的问题教师可定期予以整理,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在后续线下课堂中实行集中讲解与示范。经过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创新,高中足球教学将会从千篇一律灌输式教育摇身一变成为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个性化培育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足球运动中找到属于自己成长路径,促进体育核心素养提升。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融合运用
教师可将传统示范教学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并在课堂中通过精彩动作示范直观呈现运动规范,还可借助影像分析软件精准剖析技术细节,以加深学生理解。教师还可选择小组协作教学法与竞赛教学法相互补充的教学方式,小组协作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交流能力,竞赛教学法则能激发学生博弈意识与拼搏精神,在其为赢得对手不断思考与训练的过程中提升运动技能。教师也可选择游戏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并行的教学方式,教学时创设趣味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意境中领悟体育知识与规则,使得学生的体育学习之旅不再枯燥乏味,进而全方位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核心素养协同发展。
以排球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首先采用示范教学法,亲自展示精准有力发球、流畅传球、果断凌厉扣球以及灵活敏捷接球等标准的姿势,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每个动作要领,从而在模仿时能足够精准。其次,教师可结合分解动作教学将复杂排球技术动作细化,比如将扣球分解为助跑、起跳、挥臂、击球等不同的环节,让学生分环节逐步掌握动作细节。此外,教师可根据学生排球水平与身体素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教学法,分组完毕后教师可向每个小组布置小组练习任务,如让小组之间进行传球接力比赛、模拟比赛中战术配合练习等。在小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们相互协作、彼此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提高传球精准度、如何更好地完成战术跑位等。这种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排球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教师还可将竞赛教学法适时引入教学过程,展开课程时组织班级内学生分组进行排球对抗赛、小组循环赛等。比赛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制订战术策略,制订之前要先分析对手优点与劣势,比赛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共同反思学生比赛时在技术发挥、战术执行、团队协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学习与训练明确方向。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在室内展开体育课时播放国内外优秀排球比赛影像,并运用多媒体对运动员动作技巧之处采取慢放、定格等功能,让学生仔细观察职业运动员在发球旋转、扣球线路、防守站位等方面精湛技艺,学习他们在关键时刻战术决策与心理调适方法,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热情与博弈意识。多元化教学方法有机融合令高中排球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们在不同教学方法交互作用下将会逐步提升排球技术水平,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与良好团队协作能力,全方位促进排球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
三、根据情境创设教学模式设计
在课堂中模拟体育赛事情境并设置比赛规则、角色分工,让学生体会置身于真实赛场一般的体育竞技所带来的紧张与激情,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与随机应变能力。教师还可创设体育文化交流情境,讲述不同国家体育项目起源与发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多元体育文化魅力,在特定情境浸润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体育知识应用场景,将技能与情感体验相融合可有效促进体育核心素养养成与提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28.pd原版全文
以羽毛球教学为例,教师教学中可先创设比赛情境,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模拟正规羽毛球比赛场景,譬如按照比赛准则对场地进行布置,并按照比赛要求的积分规则规范计分系统以及选定教师担任裁判职责。之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不同小组之间展开对抗赛,让他们在比赛中运用所学发球、接球、击球、步伐移动等技术,感受赛场上紧张节奏与激烈博弈,提升学生的技术实战应用能力与面对压力时的心理素质。教师可设置各类具有挑战性练习场景。比如设置“羽毛球障碍穿越”情境,在场地内不同的位置放置不同高度障碍物,要求学生在击球过程中巧妙地避开障碍并将球准确地打到指定区域,以此锻炼学生对击球力度、角度、方向等方面的精准控制能力。此外,教师可创设羽毛球文化交流情境,在教室或训练馆内展示羽毛球运动在世界各地发展历程、著名羽毛球运动员事迹以及不同国家羽毛球比赛风格与传统。教师还可打造羽毛球战术研讨情境,在每次比赛或训练结束后,组织学生围坐在一起,回顾比赛中根本节点,分析战术运用得失,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比赛影像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在特定情境下应该采用何种战术,如在比分落后时如何调整战术实行逆转,在面对不同类型对手时如何制订针对性战术策略,不同情境的创设可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学生不断地思考与实践将会使得高中体育羽毛球教学不再只是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成为让学生在多元情境中全面提升羽毛球核心素养,引导课堂思考并践行的一种独特教学方式。
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教师可在线上借助丰富体育教学资源,如播放专业运动教程影像和运动生理知识讲解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与复习,这个过程还可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可利用运动数据记录与分析软件,协助学生精准掌握自身运动状态并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线下教学方面教师应将教学重点聚焦于实践教学,可依据线上反馈开展针对性技能训练指导,组织学生实行体育竞赛与团队活动,强化学生运动技能与协作能力。线上线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互相弥补兼顾不到的情况,使得教学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拓宽教学覆盖面、丰富教学互动格局进而全方位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
以健身健美操为例,线上教学方面教师可利用专业健身健美操教学平台或影像共享网站,在其中上传精心制作教学影像,影像内容可涵盖基础动作分解、完整套组动作演示、动作细节讲解以及不同难度级别训练课程等。教师可将健身健美操基本步法如踏步、开合跳、弓步跳等以慢动作、多角度方法进行详明分解展示,以便于学生在家中精准地学习与模仿。同时教师还可借助线上平台交互功能布置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后上传自己练习记录的影像,以便教师检查动作是否规范并给予个性化反馈和指导。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健身博主或专业运动员健美操训练影像资源以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兴致与创新思维,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融合不同风格健美操元素实行自我创作与练习。线下教学时教师可依据线上学习反馈,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对面教学活动。课堂开始前对学生线上学习共性难题进行集中纠正与示范,如身体姿态调整、动作力度与节奏把握等。接着组织学生实行小组练习,设置小组间健美操创编比赛并要求学生运用线上所学以及自己创意,编制一套全新健身健美操,在班级内部展示与评比。教师在学生进行健美操练习时应始终保持着高度专注与敬业精神,在学生群体中不停地穿梭,并用敏锐的目光对学生动作连贯性进行严格审视,从每一个肢体衔接与转换到整体节奏把握,不轻易放过任何细微瑕疵。团队协作性方面教师可仔细观察学生之间配合默契层次,留意他们眼神交流与动作呼应,确保整个团队表演如同一台精密运转机器,当发现学生出现错误动作,教师应及时且耐心地予以纠正,并进行正确动作示范和细节讲解,让学生明白错误所在并掌握正确动作要领,从而稳步提升学生健美操技能水平。线下教学环节的侧重点应设置为着重培养学生现场表现力与自信心,教师可在课堂中模拟表演场景,从舞台布置、灯光设计,到观众意境营造都要尽量贴近真实演出环境。教师还可组织小型校内展演等活动,为学生表演提供适当的平台。让学生站在真实观众面前,展示自己长期奋勉学习所取得成果,为学生积累舞台表演经验,这个过程中能逐渐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令学生面对台下目光时从起初的紧张不安逐渐变为从容淡定,学生们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将不断成长与蜕变。这种线上线下紧密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彻底打破高中健身健美操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限制。线上资源利用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健美操知识学习与动作初步练习,线下实践指导与展演活动则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表演中,二者结合起来能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健美操核心素养提升。
五、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探索
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将体育与生物学知识相融合之时,教师可借助人体结构与机能原理阐释运动对身体影响,助力学生科学制订训练计划。与物理学相结合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运动中力学原理,让学生明白运动姿态与发力技巧科学依据,进而提升运动表现。这种融合可打破学科壁垒,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汲取多学科营养,并在此基础之上以综合知识体系为支撑,深度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进而塑造全面发展且具备多元思维的新阶段高中生。
以生活方式与疾病预防为例,教师从生物学角度切入可借助人体生理结构与机能知识,向学生讲解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对人体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破坏机制,以及如何影响细胞正常代谢与修复过程,让学生明白身体内部微观层面更迭与疾病产生关联。譬如教师可通过展示细胞在正常与不良生活状态下对比图片、影像等资料,令学生直观地看到熬夜导致激素失衡对神经细胞的影响,进而理解为何会引发疲劳、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最终导致增加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风险。在化学学科融合方面,教师可以饮食生活方式为重点带领学生分析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与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在人体内化学反应过程,运用化学方程式、分子模型等方法呈现这些营养物质代谢路径,协助学生从化学本质上理解合理饮食结构对预防疾病重要性。与物理学融合则体现在运动与疾病预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力学原理讲解不同运动方法对身体关节、肌肉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及如何运用合理运动姿势、运动强度,如跑步时脚掌着地方法、力量传递路径等,以减少运动损伤风险,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同时教师可借助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定律,阐述运动消耗热量与身体能量储备之间关系,让学生明白规律运动如何协助维持身体能量平衡,防止因能量过剩导致肥胖及相关疾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社会环境与文化习俗对生活方式塑造以及疾病传播影响。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一些地区因传统饮食习惯中高盐摄入与当地高血压高发率之间的联系,以及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下人们心理压强与心脑血管疾病增多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实行社会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收集不同社会群体生活方式数据,研究其与疾病分布相关性,从而令学生透彻认识到生活方式受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且与疾病预防息息相关。这种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全面地理解生活方式与疾病预防之间复杂关系,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为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奠定坚实基础。
六、结论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重塑师生关系能有效激发学生潜能,多元化教学方法令课堂活力四射且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情境创设教学使体育学习更具沉浸感与实用性,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拓宽教学边界同时也适应信息阶段需求,跨学科融合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思维品质。但创新之路并非坦途,此过程中教师需克服观念转变和技术应用等挑战。展望未来高中体育教学应持续探索创新,在紧扣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卢雅倩.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体育的创新实践探索[J].体育风尚,2023(4):44-46.
[2]刘山.体育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2):114-115.
[3]陈潮.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J].体育风尚,2019(10):201.
[4]朱斌.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5):93-94.
[5]李倩倩,辛艳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19,9(8):86-8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2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