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脉”式教学在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

作者: 付加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2-0125-04

在浙江省“7选3”选考模式下,地理学科因其趣味性和实践性受到众多学生的青睐。然而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学重心往往偏向全面落实知识点,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激发,导致课堂气氛单调乏味,难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出现被动学习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专题复习课中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既实现知识的系统复习,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成为教师备课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境脉”式教学提倡教师动态创设真实情境,将知识链与问题链紧密结合,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推动其在探索中深度理解和运用知识,为专题复习课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范式。

一、“境脉”式教学本质和特征

“境脉”一词最早源自语言学领域,用以描述决定词汇或段落意义的特定语言环境。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学方法论中,“境脉”式教学是基于“情境”和“脉络”两个核心元素构建的教学模式。这里的“境”不仅指课堂上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还指学生的认知背景与情感世界。而“脉”则代表情境中贯穿的逻辑关系和知识发展线索。因此,“境脉”式教学并非单纯依赖外部情境的创设或固定的知识传授,而是提倡教师通过动态、生成式的情境来构建不断发展的学习过程。与传统的情境教学模式相比,“境脉”式教学更加注重情境的连续性和动态变化。传统的情境教学通常只是作为导入部分,情境本身较为静态且与后续的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而“境脉”式教学则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问题链和知识链的持续发展,以推动学生从现有认知中向更深层次的知识结构演进。此外,“境脉”式教学具有强烈的生成性。其教学目标不再是简单地传递固定的知识内容,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托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生成新的问题与知识。进人复习阶段的高三学生,往往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梳理知识点、整合学科框架,“境脉”式教学通过情境构建 + 脉络串联,可帮助学生从宏观层面理解学科知识的结构,于具体的情境问题中深度分析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提升解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从教学流程上看,“境脉"式教学通常包含思路脉络、情境脉络、问题脉络、知识脉络和素养脉络几个重要阶段(可见图1)。

思路情境 问题 知识 能力素养脉络 脉络 脉络 脉络 脉络 脉络

“境脉”式教学在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0
图1“境脉”式教学流程图

教师要创设启境任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生活实例、学科情境或时事热点等丰富素材,引导其主动融入情境脉络之中,实现“感境而入”。接着教师通过情境引发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度引导,在“借境设问”中搭建问题链条,推动学生沿着问题的逻辑脉络逐步思考与探索,实现“拾境而上”。随后,学生在问题探索与知识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的学科认知脉络,最终实现“悟境而出”,达成深度学习和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

二、“境脉”式教学在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

山核桃产业是淳安县的特色经济活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文化象征,同时近年来的“增产不增收”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地理教学中兼具地理属性和实践意义的热点内容。淳安县地处浙江西北部丘陵山区,山核桃作为石灰土指示植物,对土壤条件、气候环境有较高要求。区域内丰富的石灰岩土壤和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为山核桃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而,近年来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模式的滞后,出现了产量提高但价格下跌的现象,生态环境也因传统种植方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并说明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以“地利之‘优’一生态之‘危'一发展之‘策'”为主线,依托课标要求与学科指导意见,通过问题链串联知识结构(如表1所示)。

“境脉”式教学在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1
表1复习课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境脉"式教学结构

(一)地利之“优”——山核桃种植的自然地理条件

【情境1】材料一:山核桃是石灰土的指示植物,喜温喜湿怕涝,适生于海拔 400~1200 米的山麓疏林或山谷,以石灰片岩风化而成的砾质壤土最佳。因其营养、经济价值高而深受人们喜欢。

材料二:浙西北石灰岩资源丰富,石灰岩主要形成于古生代至中生代,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和风化作用,生成了大量优质的石灰岩母质。这些石灰岩含有丰富的碳酸钙成分,通常超过 90% 。淳安县地处浙西北山地,石灰岩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成为当地土壤形成的重要母质之一。石灰岩在风化过程中转化为砾质壤土,这种土壤质地疏松、透气性良好,并具有较强的矿物养分储备能力,广泛分布于 400~1200 米的山麓和山谷区域。

【问题1】结合山核桃的生长习性,分析淳安地区大力发展山核桃种植的原因。

【知识1】淳安县地处浙江西北部丘陵山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有利于山核桃的快速生长,冬季低温适合其休眠期。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石灰岩风化而成的砾质壤土,这类土壤疏松透气,排水良好,为山核桃根系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淳安县的山地地形形成了高差明显的立体农业景观,其中山麓和山谷地带的坡地是山核桃种植的主要区域。小溪和山间河流穿插其间,为种植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支持,也调节了土壤的湿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34.pd原版全文

【能力1】教师组织学生对地形图和水系图进行自主解读,训练其读图析图能力。同时,立足“白露到,竹竿摇”的传统农谚,学生可感知自然条件对农业活动的具体影响,通过对设问关键词的解读,明确该设问还强调山核桃种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强化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素养1】理解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在探讨地形、土壤与气候等要素时,感知自然环境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通过研究淳安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山核桃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为后续分析山核桃种植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措施奠定基础。

(二)生态之“危”—山核桃种植中的生态问题

【情境2】材料三:随着经济利益的驱使,山核桃种植区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图2为传统山核桃林打理模式和山核桃加工流程图。

“境脉”式教学在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2

【问题2】结合山核桃生产和加工流程图,分析传统山核桃种植和加工模式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并归纳对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

【能力2】学生能够基于流程图的信息,梳理传统种植和加工活动与生态问题之间的因果链条,例如从施肥过量到土壤和水体污染的逻辑推导,以及从开路挖沟到水土流失的因果关系。

【素养2】学生需要将山核桃种植和加工各环节视为一个整体,感受农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复杂干扰,例如从环境污染(如水体和土壤污染)到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多维影响,从而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三)发展之“策”——山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情境3】材料四:2020年淳安临岐山核桃喜获丰收,但今年的收购价格并不高,据了解2019年是3.3\~4.6元一斤,但今年只有1.8\~2.5元一斤,相差很大,甚至出现了少数农户弃采的现象。

材料五:淳安临安山核桃产业对比(表2)。

“境脉”式教学在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3
表2淳安临安山核桃产业对比

【问题3】如何设计“生态套种 + 养殖业”循环模式?结合山核桃林套种图,将所给山核桃林套种循环模式图补充完整(图3)。参考环节:生态观光、药材加工厂、养殖猪牛羊等、屠宰加工、销售、药酒、销售、粪便、沼气。

“境脉”式教学在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4

【能力3】学生学会将复杂的信息模块化并进行有机整合,例如将山核桃林套种中药材、养殖业与加工环节相连接,再通过粪便还田和沼气生成形成资源循环链条。同时,学生在绘制和完善模式图时,需要综合考虑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展现出对复杂问题的系统思维能力。

【素养3】学生需要理解农业、生态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资源优化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将理论知识与区域地理实践紧密结合,能够以生态视角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4】结合现状,如何推动山核桃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以山核桃种植为基础的淳安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能力4通过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和案例,学生能够识别出淳安山核桃产业在规模、品牌和产业链建设方面的短板,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体现了系统思维和因地制宜的实践能力。

【素养4】学生将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角度人手,关注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平衡,形成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系统认识,为今后研究更复杂的地理问题提供经验支持。

三、“境脉”式教学在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的应用思考

“境脉”式教学在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扎实支撑。在分析淳安地区大力发展山核桃种植原因的过程中,学生结合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基于山核桃的生长习性从多角度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有效落实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在绘制“生态套种 + 养殖业”循环模式图时,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同时也增强了对人地协调观的认知。此外,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也有深远意义。通过图片展示山核桃生产的传统劳动方式,学生对劳动者的艰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树立尊重劳动、感恩劳动的意识。乡土地理案例的融人则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认同感,激发了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情怀,并树立建设美丽家乡的责任意识。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来看,课程通过分析农业区位条件、发展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措施,有效解决了地理学科学习中的“玄学”困惑,补齐了在信息获取与问题分析方面的短板,为突破选考地理核心考点提供了重要支持。

尽管“境脉”式教学在实践中成效卓越,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乡土地理素材固然贴近学生生活,但其代表性和普适性需要进一步提升。例如,案例既应体现区域特色,又需能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区域,从而应对高考多样化的考查情况。在未来的实践中,“境脉”式教学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改进。一是优化情境设计,扩大素材来源,将乡土地理与全国性、全球性案例相结合,使情境更加具有多样性和适用性。二是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团队合作,通过集体备课和经验分享提升教师在情境构建和问题设置方面的能力。三是在教学实施中注重平衡情境趣味性与知识落实,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确保所学知识能够有效迁移到考试情境中。通过不断优化,“境脉”式教学有望在复习课中发挥更大潜力,为学生知识能力的稳步提升提供更强有力支持。

四、结论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被备课、课堂教学、学生辅导、作业批改等琐碎任务所占据,未必能在每节课中都全面应用“境脉”式教学模式。然而,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教师应积极投入更多精力查阅和整合相关素材,尤其是乡土地理素材,以推动教学内容的本土化与生动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科素养。“境脉”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既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锤炼,也为高中地理专题复习课注人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邹益,邹馥蔓,周小波,等.“境脉”式教学在高中地理优质课中的设计与应用—以“大国博弈话稀土”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34) :50-54.

[2]孙一博.基于境脉学习理论的地理图像视觉素养培养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大学,2024.

[3]李梦婷.对“境脉”式教学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中的实践的思考—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J].地理教学,2024(3):53-56.

[4]路伟琦.境脉学习理论视域下高中地理大单元复习课教学探究—以“清溪翠玉”铁场村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3(34):91-9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3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