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民族音乐大单元设计与实践

作者: 林媛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2-0141-04

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需要有创新设计和组织的意识,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民族音乐教学资源、创设民族音乐教学情境、组织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延伸民族音乐教学训练,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民族音乐学习环节。在教学执行过程中,教师适时渗透大单元教学机制,规划大单元教学方案,优化大单元教学组织,强化大单元教学实践,围绕音乐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音乐要素展开教学引导,利用对比、重复、变化、发展等手段,组织学生欣赏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合唱、独唱、乐器演奏等学习中形成民族音乐认知,以促进学生民族音乐整体素质的成长。

一、整合民族音乐教学资源,引入大单元教学机制

民族音乐教学资源整合环节,教师要先期研究教材和教辅材料,还要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素材。民族音乐资源呈现多元化特征,学生对民族音乐有一定学习经历,教师在民族音乐资源整合时,还要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以提升民族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适合度。

(一)筛选民族音乐信息

民族音乐资源信息极为广泛,教师在大单元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民族音乐资源进行多重搜集和整合处理,为学科教学设计提供必要信息支持。首先是教材民族音乐信息的深度发掘,教师先期研究音乐教材,为大单元教学主题设计提供必要支持。民族音乐在音乐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在民族音乐素材搜集整合时,要做好信息的提炼和分类,为大单元教学规划清晰路径。其次是教辅材料和网络信息搜集,也能够为大单元教学设计带来一定助力支持。

(二)渗透大单元教学机制

民族音乐内容丰富多样,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有意识渗透大单元教学机制,围绕民族音乐核心主题,设计思考性、互动性、演绎性、体验性特点鲜明的大单元教学方案,为不同群体学生提供不同教学指导。大单元教学不追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而是追求教学方法多样性、教学形式多元化、教学活动交互性、教学训练灵动性,让学生多种感官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洗礼,促进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金色的秋天”,这个单元有《西风的话》《秋》《丰收锣鼓》等内容。这些音乐作品都带有民族文化色彩,教师在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注意突出音乐的多样性。如聆听讲解任务,教师要求学生聆听歌曲,解读音乐作品内容,解析音乐情感,以及音乐旋律、节奏、主题等方面的内容。学生有聆听音乐经历,自然会产生一些音乐感知,教师给学生提供音乐欣赏展示的机会,成功调动学生音乐感知热情。在学生音乐解读环节,教师对学生音乐解析情况做点评,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形成民族音乐体验认知。再如音乐律动表演任务,教师要求学生自行创编音乐律动方案,在音乐展播时展示自己的律动表演。学生对音乐律动最为熟悉,自然积极回馈和展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评价,将音乐律动演绎活动推向高潮。教学效果显著。

二、创设民族音乐教学情境,规划大单元教学方案

民族音乐有自身特点,教师在教学情境设计时,要考虑学生音乐学习诉求,利用音乐问题、音乐故事、音乐展示、音乐鉴赏、音乐游戏等手段,引导学生进人民族音乐学习环节。

(一)创新民族化音乐情境

音乐情境形式众多,教师利用媒体手段设计音乐学习情境是最为常见的。学生感官比较敏感,对音乐展示、音乐演绎、音乐节奏、音乐旋律、音乐情感等因素有特殊情结,教师选择适合的情境形式展开教学设计,能够给学生多种感官带来一定触动,确保民族音乐大单元教学的顺利展开,让学生主动进人大单元学习之中,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中建立学科核心能力。

如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有《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小放驴》等民族音乐作品。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这几首歌曲音频材料,让学生闭目聆听,然后讲述聆听感受,解读音乐背后的故事。《二泉映月》是二胡独奏乐曲,学生对这首曲子有一些了解,教师引导学生聆听乐曲,学生逐渐进入音乐情境之中,感受乐曲人物的命运,从旋律中听出了故事的悲惨,在深度思考中获得音乐体验和感知。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聆听感受,推测音乐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学生积极回馈,讲述音乐故事,将音乐学习与情感共鸣相结合,音乐课堂成为故事会,课堂学习气氛凝重起来。教师设计聆听任务,要求学生讲述音乐故事,这是一种音乐历练。学生从音乐旋律中推测人物命运,音乐情感更为深刻,音乐鉴赏学习逐渐走向深入。学生对媒体情境设计比较有感,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对应设计,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显著。

(二)规划大单元教学方案

大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还要对学生学情有客观判断和分析,以提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适配性,为不同群体学生准备不同的学习任务,提出个性学习要求,让更多学生顺利进入民族音乐学习核心,在创造性、互动性、实践性、演绎性学习活动中建立音乐综合能力。学生对大单元教学创新设计有不同期待,教师需要做好教学研究工作,以提升民族音乐教学整体品质。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神州音韵(二)》,这个单元有《凤阳花鼓》《赛龙夺锦》《姑苏行》《斑鸠调》等民族音乐作品。教师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要求学生在玲听音乐过程中自行创编律动方案,准备参与班级展示评选活动。这些民族音乐作品有不同风格,音乐律动设计要体现作品特点,学生认真琢磨音乐节奏特点,尝试利用肢体动作进行音乐表达,课堂互动气氛活跃起来。音乐律动带有自由创作的属性,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理解,律动方案呈现个性化特征。在展评环节,学生都能主动进行律动展示,教师要求学生先进行小组律动展示评选活动,推选出小组律动比赛优胜选手,最后参与班级集体律动比赛活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律动表演比赛活动顺利展开,学生进入律动操作环节,其音乐感知体验更为丰富,大单元教学获得圆满成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38.pd原版全文

三、组织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优化大单元教学组织

学生对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比较有期待,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玲听、跟唱、伴唱、演绎、辩论、品鉴等音乐学习活动,能够有效激活学生音乐思维,为大单元教学提供更多方法支持。大单元教学不是一味追求教学内容的“大”和“多”,而是追求音乐教学的涵盖面更为广泛,对学生形成的触动更为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获得丰富体验。

(一)启动民族音乐活动

音乐画面、音乐玲听、音乐话题、音乐节奏、律动表演、音乐鉴赏、音乐欣赏等,都属于大单元教学设计范畴,学生对这些学习任务比较重视,教师要做好匹配设计。学生进人音乐学习活动之后,教师需要跟进观察和指导,引导学生展开民族音乐学习交流活动,让学生在玲听、品鉴、演绎、演唱、展示、竞赛中建立音乐核心能力。如果有需要,教师在民族音乐活动组织时,要广泛征询学生意见,以提升音乐活动方案设计的贴合性。

如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有《洪湖水,浪打浪》《白毛女》选段等内容,这些音乐作品虽然是歌剧、舞剧的表现形式,但与西方的音乐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首先是内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特定历史背景下劳苦大众的生活追求。其次是音乐旋律也带有中国风的色彩,而且适时融入中国民族音乐的相关成分,学生感知体验更为深刻。教师设计歌舞表演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行成立演绎团队,选择适合的剧自或者片段,集体创编音乐剧脚本,尝试自行排练和演绎这些剧本,准备参与集体演绎展评活动。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主动进人演绎团队,展开多重互动和交流,逐渐找到演绎的感觉。在课堂展评环节,学生开始集体演绎,教师组织学生评委展开赋分评价,将演绎活动推向高潮。学生对民族音乐有特殊情结,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配设演绎任务,学生积极响应,课堂演绎活动获得丰富成果。

(二)优化大单元教学组织

大单元教学组织环节,教师不仅要设计、投放音乐任务,还要对学生音乐学习表现做专业点评,指导学生进人音乐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多种音乐学习中形成乐感。唱一唱、练一练、听一听、演一演、说一说,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学生感知体验呈现多元化,音乐核心素养成长更为顺利。如果教师能够主动进人音乐活动中,与学生展开多重对话和交流,势必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感受,音乐学科核心能力培养会更为顺畅。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神州音韵(三)”,主要民族音乐作品有《采花》《火把节》《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教师先介绍这些歌曲的背景,以及歌曲的风格特点,然后组织学生玲听歌曲,交流聆听感受和体验,最后在教室内举行“火把节”。学生积极响应,课堂学习气氛火爆起来。为创造音乐感染效果,教师利用桌凳模拟“篝火”,让学生观看篝火舞蹈视频,传授一些舞蹈动作,组织学生围绕“篝火”舞蹈,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篝火晚会”是学生的普遍期待,教师设计模拟篝火晚会现场,成功调动学生音乐表演的主动性。教师围绕民族音乐作品展开活动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参与的机会,这对全面形塑学生音乐素质有重要帮助。玲听、思考、讨论、演绎、创编、鉴赏、体验等,都属于民族音乐学习形式,教师利用多种学习形式展开情境设计,能够对学生多种感官形成触动。

四、延伸民族音乐教学训练,强化大单元教学实践

民族音乐训练任务设计时,教师需要有生活对接的意识,为学生准备更多实践性训练任务,让学生借助生活学习体验经历,展开创造性实践探索行动,实现大单元教学目标。网络信息搜集、家校互动平台运用、生活素材征集、社会音乐实践、小课题研究、民族音乐创编等,都属于民族音乐大单元教学训练范畴,教师要做好创新设计和组织。

(一)升级民族音乐训练

民族音乐训练任务呈现多元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好升级创新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训练选择,以成功调动学生民族音乐训练主动性。视唱、演绎、竞赛、评价、回馈、网络信息搜集、家校互动平台讨论、小团队课余演出、民族音乐专业课题研究等,都属于民族音乐训练内容范畴,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推出带有系统构建意味的大单元教学训练任务,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和交流互动中建立音乐认知基础。

如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四)”,这个单元有《在那遥远的地方》《大漠之夜》《玛依拉》《万马奔腾》等歌曲。教师课前播放《在那遥远的地方》视频,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词曲作者王洛宾的情况,要求学生朗读歌词,跟随伴奏音乐学唱歌曲。为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教师利用网络搜集《茉莉花》《花儿与少年》《达坂城的姑娘》等民歌,组织学生聆听并鉴赏。学生有聆听、跟唱、鉴赏的经历,对民族歌曲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设计课外训练任务:课后搜集民歌,并做具体分类,写出推荐理由,对不同类别民歌进行专业点评,准备参与班级交互活动。学生对课外音乐素材搜集活动任务比较有期待,教师提出具体的训练要求,确保课外训练任务的顺利贯彻和执行。

(二)促进大单元教学内化

大单元教学带有多样性特征,教师不仅要注意突出教学指导的灵动性,还要对教学情境组织进行多样性处理,为学生准备更多训练选择,以有效提升民族音乐大单元教学的适合性,为大单元教学课堂注入丰富动力。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组织音乐训练活动时,要做好生活对接设计,让学生主动进人大单元训练环节,利用生活学习经历展开民族音乐学习和思考,以提升民族音乐学习效率和品质,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音乐故事”,主要作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十面埋伏》《长恨歌》选段等。这些音乐都属于经典民族音乐作品,每一首乐曲都蕴含丰富的故事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先聆听音乐,借助多种渠道搜集相关故事信息,并选择其中一个音乐作品,对其音乐风格进行专业点评,利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音乐故事。学生进入音乐聆听环节,搜集相关故事线索,教师及时提醒,为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信息搜集,组织学生进入故事讲述环节。教师设计讲述音乐故事的训练任务,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从学生学习情况能够看出,教师大单元教学设计和组织是比较有成效的,学生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在信息搜集、故事设计、现场展示、互动评价中建立音乐认知。

五、结论

民族音乐大单元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需要遵循学科教学规律,科学整合民族音乐教学资源,设计民族音乐教学情境,组织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延伸民族音乐教学训练,确保大单元教学的顺利推进,为学生提供更多音乐历练和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进程,让学生在音乐聆听、音乐讨论、音乐鉴赏、音乐表演、音乐创编等学习活动中建立学科综合能力。教师以大单元教学模式为教学核心,为学生音乐认知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李金.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成才之路,2024(28):101-104.

[2]宋晔.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探索[J].学周刊,2024(27):154-156.

[3]林婷.新课标下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开展路径[J].天津教育,2024(30):131-133.

[4]张茂薇.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家长,2024(32):146-148.

[5]朱丹玲.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音乐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4(9):59-6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3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