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作者: 魏华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2-0145-04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美术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的重要性。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真正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的内涵。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引入,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设计和实施一系列与学习目标紧密相关的任务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入理解。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通过完成任务,主动探索和学习美术知识,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基于此,如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有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则成为值得一线教师深思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设定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鉴赏任务,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进行介绍,或者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并撰写观后感。这样的任务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美术知识,同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通过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来激发学习兴趣。内在动机是指学生因为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在美术鉴赏中,当学生对某个艺术流派、艺术家或作品产生兴趣时,他们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人研究和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但又可达成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内在动机的重要来源。

(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且在多个方面展现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一方面,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赋予具体的美术项目,如绘制一幅装饰画或制作一件手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通过反复尝试和修正,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在完成美术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找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最终选择合适的方案来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三)塑造学生协作品质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还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美术项目任务,例如举办一次小型展览。在这样的项目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策划、设计、绘制或是后期制作等,这要求他们必须相互沟通,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通过这样的分工合作,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协调不同的创意和观点,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此外,当团队克服了困难,共同完成美术作品鉴赏任务时,这种成就感会转化为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为共同目标努力的动力。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关注学情,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关注学生学情,由此设计教学目标。对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已有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可达成的教学目标,确保目标既有挑战性又能够被学生接受。

在湘美版高中美术《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鉴赏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如凡高的《星夜》和莫奈的《睡莲》,并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这些作品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微妙联系,随后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凡高的《星夜》中的漩涡状星云和激烈的笔触,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何联系?”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表达对自然界的独特感受和表现手法。

例如,教师可以问:“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如何反映了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映射?”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人分析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首先,教师需要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美术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和有趣。其次,任务的设计应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在湘美版高中美术《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个富有创意的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同学们,让我们化身为当代的艺术家,用你们的画笔描绘出一个你所关注的社会现象,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你对这个现象的深刻见解。”在学生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选择的社会现象,并阐述选择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其所关注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可以展示一些历史上艺术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来反映和评论社会现象的案例。在资料搜集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细致地指导学生如何将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转化为艺术表现。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还能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将个人的观察和思考转化为具有社会意义的艺术作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39.pd原版全文

(三)以生为本,巧妙布置教学任务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巧妙设计并布置学习任务。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从而设计出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其能力发展的任务。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美术项目,如让学生创作反映校园生活的画作或是设计校园文化衫。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还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湘美版高中美术《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一课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受,设计一系列任务驱动教学活动。

1.任务一:观察与分析

学生首先需要选择一件美术作品,这件作品可以是来自课本、美术馆、互联网等渠道。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要细致地记录下作品的色彩搭配、线条运用、构图布局等视觉元素。随后,学生要深入分析这些视觉元素如何与客观世界相联系。例如,学生可以探讨作品中的色彩是否反映了自然界的色彩,线条是否模仿了自然界中的形态,构图是否借鉴了现实世界的场景布局,学生需要通过文字描述或绘制草图来展示观察和分析结果。

2.任务二:创作与表达

在理解了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后,学生将运用这些知识来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这件作品可以是对原作的模仿、二次创作,也可以是完全创新的。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学生的作品都必须体现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表达。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下自己的创作思路、灵感来源以及在创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技术,以丰富艺术表达。

3.任务三:交流与讨论

学生完成作品后,需要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讨论的主题可以包括作品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遇到的困难等。

4.任务四:反思与总结

在活动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学生需要思考自己在整个任务中的收获,包括对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深入理解、创作技巧的提升,以及在交流讨论中获得的新见解。教师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美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在未来的创作中更加自信和有目的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

(四)完善评价,观察记录学生表现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完善教学评价,观察记录学生表现。对此,在任务进行中或完成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此外,教师在每次任务结束后,应进行自我反思,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

在湘美版高中美术《我们怎样鉴赏美术作品》一课的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完善教学评价,并观察记录学生表现:

1.反馈与讨论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讨论。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他们的创作思路和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即时反馈,不仅指出学生作品中的优点,如独特的视角、色彩运用或构图技巧,还要诚恳地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更好地捕捉光影变化或如何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2.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你的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或“如果你要改进你的作品,你会从哪些方面人手?”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更深人地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

3.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创意、技能运用、作品完成度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客观公正,还要具有激励性,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努力和探索。

三、高中美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

在湘美版高中美术《美术与眼睛》这一单元的鉴赏教学中,教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显著提升。具体而言,在鉴赏教学课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富有创意的任务,让学生周末完成社会观察与记录,寻找那些能够与美术作品中描绘的场景或物体相呼应的现实元素。在课堂上,学生兴高采烈地展示自己的发现,分享在寻找过程中的趣事和对美术作品的新理解。

(二)学生鉴赏能力有效提高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效果显著。在探讨“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时,教师布置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视角,查找一幅能够反映客观世界的画作并通过上课所学习的鉴赏方法进行赏析,同时课上分享。

(三)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探讨“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时,教师提出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通过美术作品反映社会变迁?"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来寻找答案。在问题任务驱动的影响下,学生不仅要深入分析美术作品,还要结合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而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更好地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五)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供一些指导性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学习。例如《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一课的任务设计与布置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美术流派或艺术家,研究其作品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并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或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自己搜集资料,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内化吸收学习内容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3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