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防控策略
作者: 王芬梅
儿童青少年肥胖会对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造成较大影响。肥胖不仅影响身体发育,还可能引发多种慢性疾病,甚至对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因此,了解肥胖的成因、危害及防控方法,对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什么是儿童青少年肥胖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引起的。从病因的角度来说肥胖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单纯性肥胖,其发生多与遗传因素及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儿童青少年肥胖大多数都是单纯性肥胖;第二种是继发性肥胖,指病因明确的肥胖,如下丘脑/垂体的病变、内分泌疾病、某些特定单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等疾病导致的肥胖,常伴有体型、智力发育异常或身体畸形,是儿童青少年肥胖中非常少见的类型,其病因复杂。
儿童青少年肥胖对身体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肥胖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同时血液中过多的脂质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和循环,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增加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呼吸系统:肥胖会对呼吸系统产生危害,体内堆积过多的脂肪会限制胸部的扩张,影响肺功能,增加哮喘、低通气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呼吸不畅、缺氧等状况,严重时会影响睡眠质量和大脑发育,引发注意力不集中、嗜睡、记忆力减退等。
内分泌系统:肥胖会增加儿童青少年患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受损及2型糖尿病的概率。此外,肥胖还会影响性激素的分泌,导致青春期发育异常,如性早熟或延迟,女孩可能出现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男孩可能影响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质量。
骨骼肌肉系统:肥胖会给骨骼和关节带来过大的压力,过重的体重会导致儿童青少年骨骼发育异常,容易出现O型腿、X型腿等体态问题,同时增加患关节炎、骨折等疾病的风险,影响运动能力和生长发育。
消化系统:肥胖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肝脏中脂肪过度堆积,易出现非酒精性脂肪肝、胆石症等肝胆疾病,严重时会导致肝功能损害。
心理健康:由于体型与同龄人不同,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容易受到嘲笑和歧视,产生自卑、焦虑、抑郁、压抑等心理问题,出现消极的情绪和自我否定,严重时会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和自杀意念等。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原因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儿童青少年肥胖与不吃早饭、经常吃零食、挑食、偏食、营养过剩等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同时,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快餐、外卖、超加工食品等使得儿童青少年更容易摄入高热量食物,造成食品膳食结构不均衡、饮食不规律,从而导致肥胖。
缺乏运动: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儿童青少年的运动机会逐渐减少。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常选择乘车而非步行,使用电梯代替爬楼梯,长时间久坐,尤其是沉迷于电子设备,这些行为导致他们的运动量严重不足。长此以往,身体缺乏运动,摄入多而消耗少,影响身体能量消耗的平衡,从而导致肥胖。
较大的心理压力:压力与应激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加的重要原因。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压力,如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等,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可能通过影响食欲和代谢等方式,间接导致体重增加。
家族遗传:肥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若家族中有肥胖基因,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另外,由于家庭成员长期处于相同的生活环境中,且往往拥有相似的生活习惯,这种高度一致性会促使肥胖在亲密人群之间相互影响,导致呈现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如何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
健康饮食:家长应帮助儿童青少年合理控制食物热量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如油炸食品、糖果、饮料等)的摄取;调整食物成分,注重食物多样性,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牛奶、酸奶等奶制品,以及全谷物、红薯等粗杂粮和薯类;规律进餐,培养儿童青少年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量摄入零食。同时,教育他们学会选择健康食品,阅读营养标签,减少摄入高盐、高糖、高脂肪食品。
合理运动:儿童青少年应选择适合自身年龄、身体状况及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减少久坐时间,严格限制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活动时间。家长应鼓励儿童青少年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打篮球、骑自行车、跳绳、踢毽子、羽毛球、乒乓球等,有助于消耗多余的热量,增强心肺功能。同时,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哑铃训练等,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关注心理健康:家长应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常常伴随着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家长和老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心态,学会应对压力和挑战。
学会自我管理:家长在帮助儿童青少年减重过程中,应侧重于兴趣与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喜爱并且享受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主动健康模式”,学会自我管理,把健康的生活习惯当成每天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