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作者: 周畅忠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构建对道德与法治内涵的深层理解,提升核心素养。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关键在于激发其积极思考。教师应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给予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时,教师可以提出“法律和道德孰轻孰重?”这样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自主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发展批判性思维,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多向沟通与协作
师生和生生之间应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多向、充分地沟通和协作。为此,教师要创设平等、开放且包容的学习环境,具体表现为:师生之间要进行双向沟通,既要给予专业指导,也要倾听学生的想法;生生之间应展开深度研讨、质疑问难、合作和分享活动,共同建构积极的课堂氛围。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例如:在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并在班级内展示,这样能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认知,在互动中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模拟真实学习情境
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并创设贴近实际生活的学习情境。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视频、图片、案例等学习材料,以及创造模拟真实情境的机会,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授“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教师可以设计模拟法庭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按照标准庭审程序进行模拟法庭,通过角色体验深化学生对法律严肃性和规则必要性的认知。这种情境化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体验,增强理解和记忆。
培养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师要培养具有探究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型人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与法治的原则。例如:在教授“做守法公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制普法微课、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通过真实情境体验来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沟通协作、模拟真实情境和培养探究精神,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