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中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作者: 王永祥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及心理成长关键期,此时也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刻。信息技术课作为初中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传授知识同样重要。本文介绍初中信息技术课采取任务驱动法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方法。
任务驱动法概述
任务驱动法就是将教学内容隐含到任务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法能够使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
初中生具备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是全球信息化背景下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互联网上信息良莠不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信息,会对初中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其价值观扭曲。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期,此时接触这些不良信息,会影响其判断是非的能力,导致道德观念模糊。若初中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筛选出积极、健康的信息。而这些正面的信息,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校生活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情景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以“网络安全”为主题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通过信息技术侵犯他人隐私、下载或传播病毒等不仅是品德问题,同样也是一种犯罪行为。教师通过这种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及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的重要性。确定情景主题后,教师需要根据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任务需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激发其兴趣和参与热情。
2.家长参与
在任务驱动法中,家长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方便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信息素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家长还需要为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多与学生交流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深入讨论事件背后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向的信息观念。此外,家长多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浏览新闻,同时还需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促进学生良好信息素养养成。
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作为初中阶段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其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责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同时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而教师与家长,作为教学的引导者与主导者,均需要正视其自身承担的角色,并选择适宜的方法促进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