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作者: 唐惠霞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0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实现审美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审美素养提升、身心健康成长、人格逐渐完善。

挖掘情感元素,敞开内心世界

鉴于情感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小学美术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美术教学各环节,就应抓住“情感”这一关键因素,在美术作品鉴赏、创作与表达各环节,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此给予学生以更深层次的影响。以积极的情感,敞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抽象的雕塑》教学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抽象雕塑,开展审美鉴赏活动,鼓励学生观察、交流雕塑的外形、颜色等要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雕塑的设计理念、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雕塑所蕴含的情感元素,并引导学生在审美鉴赏的基础上,深入理解雕塑的深刻情感与人文精神。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青岛五四广场的雕塑——“五月的风”,在引导学生从雕塑的外形、组成元素等方面鉴赏雕塑作品的基础上,从五四广场的历史入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五月的风”的文化内涵与深刻情感。“五月的风”螺旋上升的火红外观形态呼应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核心精神,象征着青年学生为了民族独立而抗争、奋发的热血与激情;雕塑的螺旋造型如同在空中腾飞的旋风,极具动感与张力,寓意着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磅礴力量与新青年奋斗的活力;这一雕塑不仅是青岛市的地标,更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感。教师将雕塑的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外形、颜色、情感等多个方面入手,鉴赏雕塑,表达自己所体会与理解的情感。通过情感引导,促进学生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语言激励引导,增强学生自信

小学美术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审美教育资源,通过适当的语言引导、及时的语言激励,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审美表达,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学构图》教学课堂上。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美术作品的构图,引导学生鉴赏、分析作品细节,让学生对构图产生初步认知。其次,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油画、素描等美术作品,鼓励学生通过个人观察、小组交流等方式,分析、分享作品构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作品构图的分析与表达,采用语言激励的方式表扬学生,增强学生构图观察、分析与表达的自信心,并通过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更加深入地分析作品构图。比如,“你对作品的构图要素分解能力很高!”“你观察与分析得很细致。”“你能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与构图分析,你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很优秀!”通过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语言激励,不仅能激励学生更加深入地观察、分析、表达作品构图,深化对构图各要素的理解,还能有效增强学生审美表达与美术创作的自信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力度,根据学生在交流、分享中的语言与行为,准确、动态评估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心理素质不同的学生,对其进行相应的语言激励与引导。例如:有的学生胆小、内向,由于担心发言内容存在错误,并不主动与他人交流,很少举手发言。针对这类学生,教师从提出“构图是什么”等简单的问题入手,点名让这类学生回答问题,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后,通过及时的语言表扬、点赞等激励方式,逐步增强这类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对于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教师从色彩搭配、构图设计、绘画能力等方面入手,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通过表扬、激励,逐步增强学生审美鉴赏、美术创作的自信心,有效消除自卑、自我怀疑等认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开展实践活动,增强自我效能感

小学美术教师在审美教育环节,应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给予学生心理发展以积极、正向的影响。教师可设计小组合作任务,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与他人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模式。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风景写生》课堂上,教师布置任务“共同完成一幅风景写生作品”,开展实践类美术活动,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将全班学生划分为4人一组的写生小组,要求各组学生从校园中选择一处风景,以合作的形式创作写生作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确定写生对象、主题并创作写生作品,能逐步树立合作意识、增强协作能力。在活动到最后环节,教师鼓励各组学生分享绘画成果,为学生提供分享思路、展示成果的机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自我效能。学生在展示绘画成果的过程中,接受来自教师与其他小组学生的评价,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风景写生能力,并增强风景写生的自信心。在日后的日常生活中,学生能主动运用风景写生的方式,创作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对美术绘画的兴趣爱好。

结语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审美素养提升、身心健康成长都具有实际意义。小学美术教师应在分析小学生心理状态、深度剖析问题的基础上,从挖掘情感元素、语言激励引导、开展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入手,全过程关注、评估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心理状态趋向积极、健康,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奠定基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