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校三分书

作者:卜键
复校三分书0清朝一向重视对科道官的选配,尤其是汉员的拣选,很多是由翰林中考录的。是以重校四库从京师各部院抽人,除却翰林院,以都察院出人最多。五十二年(1787)七月初,御史莫瞻菉提请南三阁(亦称续办三分书)也需要重校,奏曰:

四库全书自开馆以来,俱系内阁、翰詹等衙门于科甲出身人员内挑派办理,在馆校勘者不下数百余员,且分校、复校、总校递次阅看,而成书以后犹不免种种错谬,上烦睿虑。因伏思续办江浙三分书,嘉惠士林,为千古未有之盛,而校对仅生监二十余人,又只校过一次,尤易草率从事。即如已革举人朱文鼎所校《诸史同异录》内,于语句狂悖、款式谬误俱未能看出,其潦草荒谬已可概见。是三分书更不可不复加详校,俾与秘阁所藏较若画一,而草率从事之各校对尤不可不深示惩儆,徒令滥邀思叙,转复置身局外也。查三分书一万八千册,闻已发交江南六千余册,余尚收贮武英殿,其校对蔡本俊等二十余人,亦现俱在京。且现在详校官二百余员,所阅书籍签改册档,经彭元瑞、纪昀看定者颇为详慎,若就此对勘,既有据依,又易画一,而事属就便办理,并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臣愚伏恳皇上勅下该馆,俟文渊阁校改完竣,即饬令该校对等在武英殿重将三分书悉心复校。除照两阁签改原档查对挖改外,其别项错讹,亦令逐一更正,并各回避原校之书,以防回护。再于现派办书熟手内酌选多员,分司查阅。此内天文、乐律、医药等书仍归各该衙门校办翻译,亦可归现办诸员详改,以期精当。至收发书册,挖补填字,即饬原馆提调玉保等八员经理,仍派学问优长大臣一二员总核签档,每分勒限两月办完。其已发出之数千册,即饬该馆于竣事后将签改册档寄交陆费墀,责令一律查改。所有挖补、填字、纸张、匠役及派出各员茶汤等费,均令该校对等承办。如再有疏漏舛误,总核大员随时指参治罪。似此就便重阅,既不至另起炉灶,即该校对等亦必各知儆惧,思赎前愆,兼以层层查校,断不能仍前草率。且三分与两阁书,悉由一时校出,庶查改不致参差,办理胥归简易,而从前恩赏议叙,亦不任其滥邀矣。(《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一二二六)

当时的御史奏事,很多都是揣摩上意,看人下菜碟,莫瞻菉亦不例外,对纪昀比较友善,对陆费墀可就不那么客气了。

莫瞻菉,河南卢氏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是最早进入四库馆的“三十翰林”之一,参与永乐大典的辑佚和校勘,应属于资深纂修了,所说能抓住问题的根源,也能提出重校的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两天后,弘历传谕内阁,命按照御史莫瞻菉提出的思路,在武英殿复校续办三分书。皇上显然对瞻菉所奏很欣赏,要求在京留守亲王大臣待文渊阁本校改完竣后,即以南三阁原校对人员为主,在武英殿悉心复校,逐一细加更正;也说瞻菉有关校对回避原校之书之议仍不严密,即使是彼此互相阅看,“皆系原办之人,仍难免心存回护”,令于复阅查改后交“现在派出校勘文渊、文源两阁书籍之大臣官员等再行详校”。如发现存在语句狂悖,以及潦草荒谬之处,由详校大臣奏明,将原校对斥革。作为惩罚,各书校出错字,需要挖改和抽换篇页的,皆由原校对自行补写;业经发往浙江的书籍,将签改册档抄寄陆费墀,要他主持遵照查改。

七月二十七日,永瑢、刘墉、纪昀、彭元瑞等以所拟《详校续办三分全书章程》,飞递承德,上呈至御案。应是看到皇上态度的变化,老纪亦得列名。该奏说文渊阁、文源阁的重校很快就会告竣,应考虑发校续三分全书之事了。而核查续办三分书,其中文宗阁本尚未发运,除空函外,计有3.5万余册;文澜阁本、文汇阁本已各发运2000册,剩余的都在武英殿存放。原校对中有蔡本俊等15名现在京师,八月初即可集中开办;返回原籍的7名,情况不同,已行文各地方官令其星速赴京,来到后一体校办。

对于复校的办事地点,永瑢等做了一番调研,奏称武英殿现无空闲房间,殿廷重地也不宜纸版积叠,提议仍在从前续办三分书籍的风神庙、云神庙两处,开局办理,由原校对人等“昼夜赶办,限以六个月扫数校清”。奏章也说到日常之管理,“每日校出各书,即令原办三分之提调八员,就近送入文华殿,交原办四分全书提调三员,分派两阁详校大小官员进内复勘,不得携归私宅”;命二百四十余名详校官分办经史子集,各有专责,轮班进内,避免人多拥挤。若详校官复勘签出小错误,即发校对赔补;如有误写庙讳、语句违碍及连行累页之错误者,则由提调等随时记档,等候处置。所有书籍校改完竣,仍然交武英殿提调、监造等钤用御宝,陆续运往南三阁。至于已发之书册,遵旨将文渊阁之核校档,寄往江浙令陆费墀据以改补。次日,弘历即予照准。

两个多月过去,南三阁完成复校的卷册积累渐多,在文华殿的复勘也即将展开,御史祝德麟奏上一本,建议允许详校官将所领卷册带回家中阅看。

祝德麟号芷塘,浙江海宁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二甲第四名进士,年仅21岁,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多次奉派乡试正考官。四库开馆后,他担任翰林院的提调,对办书的流程很了解。德麟长期官运不佳,去年由侍讲改任湖广道掌印御史,似乎有点转运的样子了。本年五月,他从都察院抽调参加文渊阁本的重校,现在又要参与复校续办三分书,毕竟身为言官,遂大胆上折,提出一个建议:天气渐渐寒冷,在文华殿审稿,若不点火炉,砚冰胶结,无法填补书签;若于殿廷重地长时间炉焰熏灼,千函万帙堆积一旁,一旦有失,关系更非浅鲜。何况详校人员大半住在外城,远者十几里,每日家中早饭后急忙入宫校书,也只不过三个时辰,“亏缺既多,限期将届,势不得不草率了事”。而续办三分书尚未装潢,请准许像从前分校那样携归私宅,省却道途之奔走,“并可焚膏继晷,校勘从容,实可收事半功倍之益”(《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一二五九)。弘历认为有理,即予准行。

永瑢等为此又拟定一份章程,核心内容是:将原办两阁的二百余名详校官、续办三分书的22名校对分成20多个小组,“每详校官十员阅看一校对之书”,设立册档,每人名下注明书名册数;再分为五班,排开日期,送核签处核定,自十一月十五日起,定期发校。有些看不懂的是,详校与校对的搭配比例,为何如此悬殊?

四库全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