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荒”的泄洪

作者:邢海洋

一场大暴雨过后,7月底,建成60余年的密云水库“破天荒”地泄洪。密云水库是北京最重要的防洪供水水库,历史上首次从侧面佐证了北方气候南方化的趋势。南水北调,中国水资源调配或面临着微调。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是截流永定河,根除“无定河”水患的官厅水库,设计库容41.6亿立方米,可惜水库建成后上游来水却越来越少,从1959年到2012年,官厅水库入库水量减少超过90%,水位最低时水库里竟只有1.1亿立方米的水。过去经常泛滥的永定河也断流20余年之久,2020年水库向河流生态补水,永定河才恢复了河道景观。

北京的第一水源地密云水库的水资源,也是气候轮回的见证。密云水库设计库容达43.75亿立方米,建成后只是在1994年达到蓄水量“巅峰”,为33.58亿立方米。1998年受全国大洪水影响,密云水库大量卸载迎汛,蓄水量减少,有说法称当年密云水库只剩7亿立方米水量,其中还有4.25亿立方米为无法流出的库底水。

密云水库截留了潮白河上游的潮河和白河两大支流,出库后两股径流汇成潮白河。十年前潮白河的河床一直是干涸的,即使夏天也难形成持续的径流。只是今年河道口里放了水,潮白河恢复了碧波荡漾的景观。整条河被一座座橡胶坝拦截成玉带般的大水池,除了下大雨还是很难形成径流。但今年的情况大不一样,自春天开河,潮白河的水就流动起来。上游密云水库一直在稳定地提供水流,密云水库也是北京的水源地,自来水到居民那里要按5元/吨计价,全年流淌活水,足见上游水源丰足了。实际上,自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投入使用,水利部门开始用上千公里之外的汉江水给密云水库补水,密云水库终于恢复了昔日的荣光,蓄水量稳定在30亿立方米之上,北京的水源有了足够的储备,除了满足工农业和生活用水,也可提供景观价值了。

潮河和白河两条支流每年提供的水源是极度不稳定的。密云水库多年平均入库径流量为9.05亿立方米,但不同时期入库水量变化较大,建库初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15亿立方米,到20世纪80年代末,多年平均入库径流量减少到7亿~8亿立方米,90年代后半期多年平均入库径流量减少到2亿~3亿立方米。1999年至2010年连续12年枯水年,年均来水量2.18亿立方米。近年来来水渐丰,2024年上游来水量达6.1亿立方米,2025年7月下旬来水量竟高达9.1亿立方米。正是因为这次极端来水,水库才“破天荒”地泄洪。

按照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说法,北京处于华北平原上的“两河流域”,“两河”一条是永定河,另一条便是潮白河。但自从两条河流上游分别建设了官厅和密云两座水库后,“两河”尽在人类掌控中,存在感“严重”不足。当密云水库也要开闸泄洪,对于一个曾经极端缺水的特大型城市,水资源上由亏欠到相对充足的时代或许到来了。可惜与北方暖湿化伴生的并不是风调雨顺,气候更宜人,而往往是极端的天气过程。今夏海温较高,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海温普遍达到28℃以上,较高的海温为台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能量。副热带高压则持续偏强偏北,北方早早地就进入了雨季,雨水也较去年更多。对于密云,更是4天时间降水367毫米,最大累计降雨量566毫米。密云水库迎来了建库以来历史最大值的洪峰,入库流量6550立方米/秒,远超1994年的纪录3670立方米/秒。

与此同时,一直在默默为密云水库提供水源的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水位已低至151米,只比死水位多出1米,离最大蓄水水位还差19米。南旱北涝,汉江水几乎失去了北流的驱动力。

密云水库
泄洪
上一篇: 奖与惩
下一篇: 努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