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世界上最有趣的笑话

作者: 乔纳森·西尔弗顿

我希望像祖父一样,在睡梦中安详地死去,而不是像坐在他开的车上的那些乘客一样,惊恐尖叫着死去。

根据2001年开展的一项名为LaughLab的大型在线调查(该调查旨在寻找世界上最有趣的笑话),上面提及的这个笑话是苏格兰人最喜欢的笑话。LaughLab收到了来自70个国家/地区的4万个笑话和35万个评分。英格兰人最喜欢的笑话是这样的:

两只黄鼠狼坐在吧台凳上。其中一只开始羞辱另一只。它尖叫道:“我和你妈妈睡了!”酒吧瞬间安静下来,大家都在听,看另一只黄鼠狼会做什么。第一只黄鼠狼又再次大喊:“我睡了你妈妈!”另一只说:“回家吧,爸爸,你喝醉了。”

美国人偏爱黑色幽默和体育运动,他们最喜欢这个笑话:

一天,一个男人和他的朋友在当地的高尔夫球场打球。当他正准备切球时,看见一支长长的送葬队伍沿着道路方向走来。他在挥杆中途停下,摘下高尔夫球帽,闭上眼睛,深深地鞠躬并默默祈祷。他的朋友见了说:“哇,这是我见过的最体贴、最感人的事了,你真是一个善良的人。”随后这个男人回答说:“是啊,怎么说我们也结婚35年了。”

加拿大人会被一个以他们的超级大国邻居为笑话的段子逗乐:

美国太空总署第一次派航天员上太空时,很快发现,圆珠笔无法在零重力的情况下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太空总署花了10年时间和120亿美元研发了一种钢笔,这种笔可以在零重力、倒置、水下等情况下使用,并且几乎可以在一切表面上书写(包括玻璃),适应温度的范围从0摄氏度到300摄氏度。而俄罗斯宇航员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用铅笔。

在所有参与LaughLab调查的国家中,最不具幽默感的德国人反而是最容易被逗乐的,而不是英国人(英国人总是以自己的幽默感为傲)。德国人最喜欢的笑话是这样的:

一位将军注意到,他的部队里有名士兵举止怪异。这位士兵总是会捡起他看到的任何一张纸,皱着眉头说:“不是这个。”然后又把纸放下。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于是将军安排该士兵接受心理测试。心理学家断定这名士兵精神不正常,给他开了一张退伍令。士兵拿起退伍令,笑着说:“这就对了。”

经过对大量笑话的研究以及一些数字计算后,设计出LaughLab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 (Richard Wiseman)得出结论:实际上,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最有趣的笑话。在幽默这场“奥运会”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这个结论也许显而易见,但更有趣的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尽管笑话不同,但由幽默引发的基本大脑机制是相同的,差异在于文化。

幽默对于人类交流和社会交往来说不可或缺,因此几千年来,其不协调的内核一直隐藏在文化的过度繁衍之下。尽管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伟大思想家们偶尔也会窥见其中的真相,但始终存在着一些对立的解释,例如优越论,就无法令人忽视。但是,既然我们已经揭开了幽默的本质,并确立了它的生物学和进化论基础,那么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识别围绕着它发展起来的一些文化装饰物的本质:社会现象。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笑声和微笑一样,主要有三个功能:第一,给予对方回应,加强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第二,加强群体成员之间的归属感;第三,表明一个群体优于另一个群体。此外,笑声还有第四个社会功能:颠覆——幽默是弱者的武器。

在笑声的四种社会功能中,回报功能是最容易理解的,因为笑声在进化过程中起源于玩耍的发声。玩耍对动物的社会性发展很重要,对个体的晚年生活益处良多。玩耍是我们学习如何与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其他物种安全互动的方式。

笑声的回报功能是其第二个社会功能的基础,即在群体中创造一种归属感。我们可以将这种影响直接追溯到游戏中幽默的起源,其中,笑声是群体社会凝聚力的必要黏合剂。显而易见,在格拉斯哥酒馆等社交场合中,这种归属感对个人是多么有益:每个人都为这家酒吧带来了快乐,有些人是在到达时,有些人是在离开时。社交笑声会促进内啡肽的分泌,使人产生依恋和幸福的感觉,该结果可以经测试衡量。

在一项对近100名心理学专业学生(幽默心理学的实验对象)的研究中,两位相同性别、互不相识的学生被安排成一组。其中一半的参与者被要求共同完成愚蠢的任务,比如蒙着眼睛学习舞步,而另一半参与者则被要求完成类似的任务,但以严肃的方式进行。在事后的采访中,那些共同完成愚蠢任务的人,彼此有说有笑,明显比那些以严肃方式共同完成类似任务的人关系更亲近。此外,这种效果在那些幽默感测试良好的学生身上体现得最为

明显。

另一项研究则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这项研究要在两周的时间里,观察笑声在162名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每位参与者都要在线记录自己持续十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所有社交活动。此研究在两周内记录了超过5500次的社交接触,每次与他人接触时,受试者都要记录下是否有笑声、对互动的积极感受,以及接触对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

研究发现,若参与者与某人在社交接触中产生了笑声,这会提升他下一次互动的体验(不管是与同一个人还是与一个陌生人)。如果参与者与接触者曾经一起笑过,那么他们的关系会更亲近。但是这种效应不会反过来起作用。当参与者与其感到亲近的人见面时,他们在随后的相处过程中也许不太可能会笑。换句话说,是笑声创造了对他人的亲近感,而不是对他人的亲近感创造了笑声。

(责编:栗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