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浓缩咖啡与模范的“他者”

作者: 曹南来

中国人移民意大利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早期。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华人移民群体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在意大利迅速增长。这一状况引起了当地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国际移民学界近期的研究热点。在意大利华人移民研究中,尤以对中部城市普拉托的快时尚(fast fashion,意大利语为 pronto moda)制衣工厂的研究最为集中。这些研究展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华人跨国经济网络和华人移民生存状态,普拉托甚至被学者称为“全球化的民族志实验室”(ethnographic laboratoryof globalization)。当学者们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移民故事津津乐道,并对“意大利制造”背后的普拉托华人经济社区研究得如火如荼时,却鲜有学者将目光移至以制衣工厂和手工皮具作坊为主的聚居区之外的意大利华人群体身上。华人移民常被认为缺乏与主流社会与文化的积极互动,因而在意大利人的眼中保持着“神秘”的刻板印象。

邓婷于二〇二四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的咖啡香—当代意大利的种族争议和共愉空间》(Chinese Espresso: ContestedRaceand Convivial Spacein ContemporaryItaly,以下简称《跨文化的咖啡香》)一书,为读者带来一部与众不同的有关意大利博洛尼亚华人咖啡吧的跨文化实践研究。早在二十一世纪初,意大利就已经零星出现了华人经营的咖啡吧。随着二〇〇八年经济大萧条的爆发,意大利每年关闭的咖啡吧数量持续上升。然而,华人经营的咖啡吧数量在接下来的十年内却逆势攀升,在意大利全国咖啡吧总数中所占比例翻了近一番。在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大城市,如博洛尼亚与米兰,华人经营的咖啡吧占比已超过当地咖啡吧总量的一成。如同中国移民已经接管了以普拉托为主的意大利传统手工艺加工制作中心,意大利社会也出现了一种担忧,即接下来中国人会不会接管主要体现白人男性工人阶层旨趣的意大利传统咖啡文化。

意大利人对其咖啡文化深以为傲,尤其将意式浓缩咖啡视为国宝级的社会文化仪式,并已申请将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意大利的咖啡吧不仅制作出售咖啡饮品,也售卖香烟、食品、酒精饮料以及彩票,作为塑造欧洲城市生活的核心社交场所 , 承载着民族身份认同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双重属性。近年来,由于意大利社会老龄化加剧,年轻一代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大多不愿接手这类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家族生意,随之而来的是博洛尼亚等中北部城市出现华人移民大量接手传统咖啡吧的现象 , 形成本书作者所谓的独特的“中式浓缩咖啡悖论”(paradox of Chinese expresso),即被视为“文化外来者”的华人群体,如何在象征意大利民族性的咖啡吧行业中实现商业成功与文化适应。通过一年多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与访谈分析,作者揭示了华人移民如何通过“共愉性”构建与“文化拼贴术”,在欧洲社会的结构性不平等与种族争议的处境中开辟生存空间。

共愉性是指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背景的人群如何在城市空间中共存,并发展出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实践。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及在这种互动中形成的新的社会空间。作者强调,共愉性空间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实践场所。在意大利,咖啡吧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共愉性空间的典型代表。华人通过经营咖啡吧,不仅为自身创造了经济机会,还为城市社区提供了重要的社交空间。虽然华人咖啡师在中国时大多没有受过咖啡文化的熏陶,也没有咖啡制作技艺的积淀,但他们通过在现有资源和环境中灵活运用自己的能力,在意大利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空间和文化实践。这种实践不仅维持了咖啡吧作为社区社交场所的功能,还促进了不同族裔背景人群之间的共愉性。作者将这一现象视为一种“共愉的拼贴术”(convivialbricolage)。

《跨文化的咖啡香》以意大利咖啡为隐喻和媒介,透视海外华人在当代欧洲社会打拼的生活故事。不同于中国全球崛起这样的宏大叙事,意大利华人咖啡吧的兴起为全球中国研究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跨文化草根案例。意大利当地咖啡吧的生意不仅较其他移民商业(如中餐馆)投资门槛低,而且其自带较多现成并稳定的周边社区客源,成为一些华人移民家庭的投资首选。意大利华人咖啡吧经营者出于经济理性的考虑,往往在经营实践中采取文化适应的策略。首先,他们力图实现对意大利文化符号的精准复制,即严格遵循意式咖啡的制作标准(包括研磨精度、萃取时间、奶泡比例等),保留传统吧台布局与装饰风格,维持“口味社群”的连续性,以及通过感官训练(非系统化“找感觉”学习模式)实现咖啡制作技艺的传承。另一种文化适应策略体现在华人经营者对文化资本的创新拼贴与杂糅上,尤其是在传统节假日提供饺子和扬州炒饭等中式简餐,在服务模式上通过延长营业时间来填补本地经营者的市场空白,实现差异化竞争,以及通过标准化微笑服务维持“运维管理者”角色定位,实现情感劳动的边界控制。

在文化杂糅现象的背后是华人经济策略的草根逻辑。意大利的华人移民主要来自家庭经济传统深厚的浙江温州地区。意大利是欧洲华人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有超过三十万中国移民居住在意大利,他们中约90%来自浙江省,其中又以温州为主。温商的家庭互助网络即使在不利的社会框架下也具有极强的经济韧性,家庭成员和亲属往往通过家庭帮工形式的无偿劳动来控制经营成本,新生代则通过接管父辈投资的咖啡吧实现阶层流动,这无形中也增强了华人家庭的凝聚力。这种家庭经济的实用草根逻辑,往往令经营者在面对媒体话语中的“文化入侵”等种族中心主义叙事与刻板印象时,采取隐身策略,这使得华人咖啡吧成为事实上的都市社区空间运维者,而非异质性的文化主体。

《跨文化的咖啡香》的民族志描述在细微之处呈现了华人从业者在与当地顾客日常互动中如何在应对来自主流社会的种族化压力与维护咖啡吧的传统“意大利性”之间实现一种微妙的平衡。意大利咖啡吧的饮品价格低廉,咖啡售价约为一欧元,啤酒大约两欧元,社区咖啡吧是意大利男性工薪阶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失业者和退休老人可以每天在这里消磨几个小时。清晨的繁忙时段后,一位年迈的退休老人在咖啡吧内安静地阅读地方报纸,这已经成为华人家庭经营的社区咖啡吧的典型场景。老人往往是社区型咖啡吧的最稳定客源,他们不会因为咖啡吧突然改换经营者或咖啡口味不够原汁原味而改变自身常年光顾咖啡吧的生活习惯与日常仪式。华人能满足意大利老龄化社会需求,服务于独居老人,构建一种跨越种族藩篱的拟亲属关系,这也大大降低了本地顾客的防御性排斥。

除了细致描绘海外华人在异乡的日常生活、文化延续与身份认同,《跨文化的咖啡香》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理论启示与社会反思。意大利华人大规模经营意大利传统咖啡吧的现象提示我们要超越移民经济研究中一度流行的族群经济飞地范式。传统的海外唐人街飞地往往是中国新移民的最初落脚点,为缺乏语言技能与社会经济资本的华人提供一个缓冲同化压力的舒适地带,但同时也为主流社会将华人视为永远的“他者”而进行排斥提供了佐证与口实。这恰恰反映了移民适应过程中的两难处境,究竟是选择同化以至失去文化上的自我,还是固守传统延续其文化“他者”身份。

以华人移民历史更为悠久的美国为例,美国华裔青年常被主流社会视为“模范少数族裔”(modelminority)。因为中产阶层华裔青年二代在美国成长,说流利的英语,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已处于美国主流轨道中,并没有太多的社会适应问题。上世纪末,我曾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唐人街 (Chinatown)做过为期一年的民族志田野调查,发现相比中产阶层华裔青年而言,生活在唐人街社区的劳工阶层的华裔青年,由于跨国移民过程本身的艰辛以及家庭成员不能为新移民在新环境中的生活适应提供指导,自身时常面对剧烈的文化冲突与同化压力。这似乎意味着在“模范少数族裔”与文化“他者”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然而,如来自博洛尼亚地区的案例显示,意大利的华人咖啡吧既非完全同化也非与主流社会封闭隔离的飞地,而是通过“服务型共处”建立跨种族文化交融的空间与社区纽带,最终令华人成为当地人眼中“模范的他者”,继续扮演经济上强势但文化上边缘的社会角色。只不过华人移民咖啡师的边缘性及其对意大利的文化疏离感似乎成为一种经营优势。华人的“隐身性”及其“他者”身份,作为一种策略,较为完整地保持了咖啡吧的传统意大利文化特质。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欧洲老龄化社会提供了新型社区支持系统,并且潜移默化地重塑了欧洲的城市空间与种族阶级格局。勤劳、智慧、灵巧、以赚钱谋生为主要动机的华人咖啡师很少会对顾客群体进行文化道德方面的评头论足,他们因此反而较传统的意大利咖啡师更让不同族裔、肤色与阶级背景的顾客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而这也正是华人“他者”身份所带来的某种文化经济优势。

其次,本书的核心概念“中式浓缩”悖论,有助于在全球化处境下提升跨文化交流实践,探索共处共融之道,消解破坏种族和谐关系的文化纯正性话语。移民经营者不仅是传统咖啡制作技术的继承者,同时也是意大利咖啡文化遗产与社区共愉性的维系者,通过文化中性化的商业实践,将现实的种族区隔转化为自身的商业竞争优势,这证明文化混杂性可以增强而非必然削弱传统行业的生命力。

不同于我们在普拉托的纺织皮具等轻工产业里看到的“意大利的中国制造”(Made in Italy bythe Chinese)现象,中国移民运营的意大利咖啡吧不仅仅是一个海外商业契机,而且是在欧洲都市空间建构了一种渗透了种族、阶级、肤色与性别政治的新型主客关系。在这里,华人令人惊奇地成为守护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面对现实中种种人为设定的社会区隔与文化边界,这一移民群体的生存之道告诉我们国际交往中需要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并展现重塑地方性的活力,这样才能在日渐多元的世界实现和谐共处与文明互鉴的理想状态。

邓婷的新书从一杯咖啡折射出移民经济的新范式,在维护所在国文化象征的物质形式中,悄然注入移民族群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传统家庭经济模式,为读者提供了海外中国研究的最新案例,在全球商业经济、物质文化与文化遗产领域也都做出了令人称道的思考。当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不知如何应对调和时,也许可以仔细品味一下华人咖啡师在意大利调制中式浓缩咖啡与充当模范他者的故事。

(《跨文化的咖啡香— 当代意大利的种族争议和共愉空间》,邓婷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即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