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之间“脆弱”的和平能维持多久?

作者: 钱峰

印巴之间“脆弱”的和平能维持多久?0
钱峰,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兼任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中印友协理事、中韩未来关系委员会(中方委员)、中石油高端智库特聘专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特聘专家、华兴海安集团特聘专家、北京大学南亚中心、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南亚中心特约研究员,央视总台、凤凰卫视、北京卫视、深圳卫视、东方卫视特约评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国外交、周边安全、南亚战略。

印巴冲突虽然仅持续了96个小时,但是给世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回顾一下印巴冲突的起因: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镇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26人死亡,其中包括25名印度公民和1名尼泊尔公民。恐怖分子选择这个袭击地点显然经过精心策划。国际社会对于此次袭击均表达了一致的谴责立场,中国亦明确表达了反对态度。我们谴责恐怖袭击事件,但并不认同印度在此后不接受巴基斯坦调查提议、对巴基斯坦进行全力施压的行为,这可以说是主动挑起冲突。

“时”与“势”——微妙的时间与罕见的烈度

“时”的方面我们看得很清楚,发生袭击时,正值美国副总统万斯访印期间,同时也正处于中印两国关系不断改善的时候,在上合青岛防长会和上合国家安全代表会议中,印度都派了防长和国安顾问参会,中方是乐见并欢迎的,这一时间点尤为微妙。

印巴之间“脆弱”的和平能维持多久?1
冲突中,克什米尔街头的混乱景象
印巴之间“脆弱”的和平能维持多久?2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恐怖袭击致26人死亡

“势”的方面,印巴冲突的这96小时,其烈度和范围均在印巴关系史上罕见。历史上印巴之间爆发过三次战争,前两次都是缘于克什米尔问题,第三次是因为印度肢解孟加拉国,当时在克什米尔同时爆发了冲突。近二十年来,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也发生了多次冲突,如1999年卡吉尔军事冲突、2010年印度议会遭袭后,双方调遣共百万大军在边境对峙;2008年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引发的军事对峙;此外还有2016年、2019年印巴克什米尔冲突。但以上这些真实爆发的冲突都局限于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并未深入到双方的领土。而此次冲突却打破了这一点,战火蔓延到了两国领土之内,这无疑打破了外界对两个核国家间保持战略平衡的传统认知,让世界感受到了印巴冲突的危险性。

同时,此次冲突中也展现出一些新特点。比如我们看到此次两国在5月7日的空战,展现出明显的“体系破击战”特点,而非传统的“平台中心战”。客观看,印巴空军技术上存在代差。印空军以阵风和苏-30MKI战斗机构建的“四代半+三代半”组合,在预警机支援下形成远程精确打击能力。这次印巴空战,巴基斯坦使用我国出口的武器装备,与预警机以及数据链进行融合,使其在迎战印度优势装备时取得了不错的战果。据后续披露,当时巴基斯坦空军借助地空导弹雷达,与预警机一起,有效监控了印度飞机在边境附近的起飞,成功瓦解印军的突防企图。巴基斯坦在没有越境的情况下,运用超视距空战技术,击杀印度飞机,把印度打得措手不及,印度也没有料到巴基斯坦有这样的战法。

印巴之间“脆弱”的和平能维持多久?3
网传疑似被巴空军击落的印军阵风战机照片

这次战争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混合战争的性质,不仅涉及常规军事手段,而且在冲突爆发前后,双方在信息作战、认知作战以及经济和贸易制裁等方面的对抗烈度都是空前的。比如在信息欺骗方面,印度做得很出色,巴基斯坦也不逊色,有些关于印度飞机被打掉的自媒体视频,一开始都是来自巴基斯坦的认知战,试图瓦解对手作战意志并以极低成本实现战略威慑效果。此外,在冲突爆发前夕,印度仰仗自己控制着印度河上游,一度采取泄洪与控水交替使用的手段,试图以“水武器”施压巴方,这也是印度首次大规模利用印度河水这一资源作为政治筹码。这种“资源战争”与核威慑的交织,使此次冲突呈现复合型特征。

另外,此次冲突中印巴两国在核武器使用原则上也有差异,展现了核平衡下的“点穴式”打击样式。巴奉行“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其战术核导弹可覆盖印军装甲集群,这种“用即决战”的威慑逻辑,使印在发动任何大规模地面进攻时不得不三思。印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虽拥有烈火系列中远程导弹,但其“二次核打击”能力更侧重战略威慑,而非战术使用。这种核力量对比,客观上形成了冲突升级的“天花板”。此次冲突中,印巴双方均采取“外科手术式打击”策略,以期精确控制冲突规模,用“点穴战”模式打击对方机场、导弹阵地以及“恐怖主义设施”等战术目标,试图展示军事决心,又避免触发核报复。但毕竟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世仇,又是邻国,而且双方都有一副把战争打到底的态度,所以一度令全世界都很紧张。

“人”——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微妙平衡

刚才讲了“时”和“势”,接下来我们讲“人”,这里的“人”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指这次冲突涉及到的诸多国家。比如美国,特朗普在这个问题上也想邀功,他自己号称在印巴之间进行调和,但是印度是不认的,反而巴基斯坦倾向于支持美国进行调停。这可以理解,毕竟印度和巴基斯坦国力悬殊,尤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巴基斯坦期望更多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参与。印度的想法就是不要任何第三方国家参与,由印巴双方自行解决。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点,稍微深入思考的话不难发现,印度这种不希望国际社会插手的心态,实际上和特朗普各种“退群”行为背后的逻辑是不谋而合的。特朗普倾向于一对一地解决国际问题,美国压倒性的实力能让其占尽优势,如果参与某个组织,反而会被组织的其他成员掣肘,他自然不愿意。而印度多年来关于中印边境问题也表示不需要美国参加,倒不是说印度有信心能从中国手里占到便宜,而是担心一旦在中印问题上开了口子,美国会顺水推舟地介入克什米尔问题,从而使自己丧失在该问题上的主导权。

俄罗斯与印度关系非常好,但这些年跟巴基斯坦的关系也不错。在此次冲突中,俄罗斯采取了在印巴之间保持中立的政策。我国这次的立场站位客观中立,得到印巴两国的总体肯定。中印之间自2024年喀山峰会之后,关系明显回暖,正处于持续向好的发展进程之中。如果此次我国偏向巴基斯坦,那么可能导致印度防长缺席青岛防长会,以及印度总理再次缺席上合峰会。从大局来看,这不利于我国周边地区安全与稳定以及在中美博弈背景下尽可能稳住印度。

“影响”——多重问题交织成脆弱的和平前景

接下来看此次冲突对印巴两国和平前景的影响。截至目前,印巴双方已经停火,按下了冲突的暂停键,但当前停火与以伊冲突大同小异,仅是阶段性的,是两国紧张关系的“中场休息”,极可能成为新一轮冲突的序曲。究其根源,此次冲突的直接诱因——所谓跨境恐怖主义问题——这本就是个充满争议的“糊涂账”,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印巴双方的历史遗留问题、现实利益矛盾以及国内政治问题。

印度方面指控巴基斯坦军方及其支持的组织策划并实施了恐怖袭击。巴基斯坦则断然否认,要求印度提供确凿证据,并提议由中国、俄罗斯等第三方进行独立调查。然而,印度基于过往与巴联合调查最终无果的经验,拒绝接受第三方介入。与此同时,巴基斯坦方面也形成了一种模式,即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暴力事件是莫迪政府高压统治所致,与巴官方无关,认为印将暴力事件归咎于巴方,本质是想借此削弱打击巴方,巩固地区霸权以及对克什米尔的“非法占领”。现在巴方也学会了印方的手法,境内特别是俾路支地区发生任何针对工厂、学校或军人的袭击事件,都归咎于印度情报部门的支持。这种相互指责、严重缺乏互信的循环,未来一旦又有恶性暴力事件发生,极易成为冲突升级的导火索。

印巴之间“脆弱”的和平能维持多久?4
特朗普通过社交平台发声:印度和巴基斯坦已达成“全面和立即停火”协议
印巴之间“脆弱”的和平能维持多久?5
2025年6月25日,印度防长辛格出席在青岛举行的上合组织防长会

更为关键且棘手的是克什米尔问题。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汇聚了领土主权、宗教情感和民族认同等高度敏感的核心矛盾,成为印巴关系中最难解的死结。双方在此问题上立场强硬,妥协空间极为有限。克什米尔问题的无解,从根本上制约着印巴和解与和平进程。

冲突对两国的国内政治生态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在巴基斯坦,此次以弱胜强,军事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大幅提升了军方在国内的政治地位(如陆军参谋长晋升元帅),民众支持率上升。外交上,巴基斯坦获得了绝大多数穆斯林国家的理解与支持。这些无疑增强了巴方下一步与印对抗的信心。印度方面,此次空战失利,激发了国内强硬派和军方未来试图“扳回一局”的强烈意愿,为下一步冲突爆发埋下了伏笔。在国内政治上,莫迪政府较为成功地塑造了对巴“强硬打击”“主动出手”的强人形象,巩固了印人党的执政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此次事件中一改过去多年“重印轻巴”的态度,在印巴之间保持平衡,并未公开力挺印方,这或成为影响印美关系发展的一个微妙因素。

作为两个拥有核武器的邻国,其关系的任何恶化都会持续引发国际社会的深切关注。展望未来,克什米尔问题悬而未决、核威慑的阴影、潜在的外部干预以及国内政治压力,这些因素相互叠加,使得停火之下的印巴关系呈现出极高的脆弱性,和平前景依然阴云密布。

短期内,停火协议或许能勉强维持,但其基础极不牢固。中期内,实现稳定和平的难度巨大,克什米尔僵局、巨大互信缺失鸿沟以及国内宗教和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长期来看,水资源争端的风险尤其值得警惕。巴基斯坦的经济命脉、社会稳定乃至人口生存,严重依赖源自印度控制的上游河流的水。倘若印度未来采取极端措施,例如切断流向巴基斯坦的水源,将可能迫使巴方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激烈应对,从而引发灾难性后果。

责任编辑:李宗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