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入局销售火爆 大科技赛道寻机AI眼镜

作者: 梁杏

6月26日,小米正式发布旗下首款AI眼镜,发售72小时内销量突破5万台,这一现象级产品引发市场关注。AI眼镜实现了良好的性价比,有望成为大模型在当下的绝佳载体。展望后市,伴随消费电子大厂入局,行业或迎来快速发展。

AI眼镜探析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2023年以来,AI手机、AIPC、AIPin等终端争相以AI冠名,但尚未引起产业趋势。2023年9月,Meta推出与雷朋联合出品的智能眼镜Ray-Ban Meta,成为全球首个AI眼镜爆款。

根据WellsennXR的数据统计,2024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预计为234万台,其中Ray-BanMeta的累计销量达225万台。为什么AI眼镜成为这一轮AI端侧广泛关注的产品呢?

第一个原因是技术和成本之间的微妙平衡。AI眼镜是基于传统眼镜做加法,如增加摄像头、麦克风等电子零组件以实现语音交互、拍照等功能,这与强调增强现实的AR眼镜和强调虚拟现实的VR眼镜不同。VR/AR因为对技术的要求过于苛刻,多年来难以攻克眩晕、续航、软件生态、显示技术等问题。

AI眼镜另辟蹊径,基础款若不配备显示屏,就免去了直面MicroOLED或者MicroLED显示的技术问题,同时也省去了显示屏这个成本高昂的用电大户,在成本和续航方面压力骤减。尽管这导致许多视觉类功能缺失,但依然有丰富使用场景。

第二个原因是大模型赋予AI眼镜灵魂。OpenAI基本在更新每一代大模型时都会推出mini版本。端侧资源和空间有限,只有模型足够小,才有部署的现实条件。通过剪枝、蒸馏等技术剔除冗余参数,小模型似乎更适合端侧,AI眼镜的发展道路开始变得平坦。

小米躬身入局 熟悉的地方有哪些风景?

这一代小米AI眼镜采用“高通骁龙AR1+恒玄BES2700”双芯片架构,骁龙AR1负责AI计算和图像处理,可为视频录像、AI交互等功能提供算力支持。而BES2700则专注低功耗音频场景,可将蓝牙音频播放时长延长至12小时。在混合模式下其续航达8.6小时,相比Ray-Ban Meta提升近一倍。

但其魅力不止于此。光学方面,小米AI眼镜搭载12MP高清光学摄像头,有f/2.2大光圈,支持EIS视频防抖、0.8秒极速抓拍等。小米还引入电致变色,只需双指轻轻滑动,便可在彩色/黑色等四挡颜色中切换。同时,小米AI眼镜还有D型方框等设计元素,重量轻至40g。

作为IoT的先行者,小米对AI眼镜的定位是“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随身AI入口”。除了能控制各类智能设备之外,小米AI眼镜还支持“随身AI实时在线”,能够实现各类智能问答、10种语言同声传译等AI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众多大厂开始逐鹿,除小米外,华为、雷鸟创新、李未可等厂商都已发布旗下产品。据VR陀螺统计,2024年全球已公开亮相、正式发布的智能眼镜系列产品达到46款。其中,聚焦AI音频、拍摄的眼镜为9款。2025年,小米AI眼镜引起震动后,其他大厂有望迅速跟进。此外,从历史经验看,硬件形态的更新可能推动软件层面创新,有望演化出新的应用软件。

AI眼镜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作为重要的AI终端之一,AI眼镜的走红意味着AI云端两侧的闭环趋于完善。长期以来,市场担忧AI闭环缺失导致大厂无法实现成本回收,大厂资本开支或许不可持续。虽然北美近期财报表明AI可以赋能大厂传统业务,但AI眼镜确实也提供了一条可能的成本回收路径。

展望未来,苹果此前发布的Apple Intelligence三层架构可能是云端协同的一种理想方式。基础任务在端侧解决,稍高的难度则上传至云侧解决。AI眼镜等端侧放量或推动推理算力需求提升,再次推动大厂算力基建。

AI眼镜在随后几年有望呈现爆发式增长,2028年或突破2000万量级。据艾瑞咨询,2025年全球/中国的AI眼镜出货量有望达585万/108万台,分别同比增加150%/200%。而到2028年,全球/中国的AI眼镜出货量有望达2600万/972万台。

目前看AI眼镜仍处发展早中期,竞争格局未定,涉及产业环节广泛,个股行情不便把握,建议投资者关注消电ETF。随着AI眼镜市场日新月异,功能或持续丰富,进一步催生相关软件的需求,如直播、游戏等等或演变出新的形态,因此软件ETF也值得关注。此外,站在AI产业链角度,AI眼镜爆火意味着AI端侧逐步成熟,有望形成AI云端两侧的螺旋上升发展,AI产业趋势明确,建议关注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和通信ETF。

(作者系某头部公募量化总监。文中基金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