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背景下“1+N”主题化校本研修内涵、必要性及实践

作者: 陈秋菊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3-0006-04

在当今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提升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校本研修,逐渐成为学校关注的关键工作载体。《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指导意见》中均明确指出,“加强校本研修的指导和管理,促进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相结合,远程教育与校本研修相结合,远程研修与集中研修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研修与境外研修相结合”。可见校本研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高,它是教师培训体系的“神经末梢”,是解决教师培训“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环节。但在实践中,校本研修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交织在一起,是一种复杂的渗透性工作。结合实施新课标所带来的新问题,如何开展有效的校本研修让其真正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当下学校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一、“ 新标背景下“1+N”主题化校本研修内涵、必要性及实践0 主题化校本研修的内涵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师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方式。

学校要有效开展校本研修,科学把握其基本内涵是有效解决校本研修的现实问题、推动研修提质增效的前提和基础。有学者认为,校本研修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理念,是教师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研修平台。文章认为校本研修是一种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由“研”与“修”组成,其需以实践和学习为中心,其核心在于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是教师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研修平台,也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何谓“ 新标背景下“1+N”主题化校本研修内涵、必要性及实践1 主题化校本研修?“1新标背景下“1+N”主题化校本研修内涵、必要性及实践2 主题化校本研修则是强调以新课标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主要载体,以建立校本研修体系为主要途径,实施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中“1"指校级研究,是由学校确定每学期一个或几个核心主题,围绕主题展开学校层面的引领研究。“N”指组内研究,由教研组每学期根据学校研究的主题,结合年级段特点,并根据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共性问题,确立本教研组研究的2~3个小主题。“1+N”主题化校本研修是在学校大主题(即“1”)的引领下,又进行“N”个小主题的研究,促进主题研修纵深研究,主题研究体现小、新、深、实,克服传统教研零散、随意、形式化的问题。“1+N”,主题化校本研修不仅有独特的内涵,还具有四个显著特征:系统性、实践性、研究性和持续性。系统性是指研修的主题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理念,采用系统观的思路,设计与确立大主题研修与各子主题研修,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及层级结构且呈现网络状校本研修体系。实践性是指研修的内容要遵循紧密围绕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展开研究。它强调教师要聚焦教育发展需求,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寻找要破解的真实问题,通过反思、研究和实践来提升专业能力。研究性体现在校本研修的本质是一种研究活动,它是以研究的态度及方法,找准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形成主题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活动。持续性则要求校本研修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而非一次性活动,要确保持续聚焦教研主题进行深入研究,解决真实问题。

二、实施“1+N”主题化校本研修的必要性

关于校本研修,其朴素形态早就存在于学校实践中,其核心价值在于推动师生共同发展,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教研水平和素养。只是近年来,校本研修尤为受到教育部门、教育专家及学者的关注。从2003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上海正式启动了“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到2005年全国教师教育年度会议报告中强调了校本研修是实施全国教师网联计划,再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为进一步细化教师培训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明确指出要聚焦关键问题,推进校本教研,要组建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共同体,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式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教研品质,促进教师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加快教师专业成长进程。通过校本研修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实践与反思的平台,使教师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其研究意识、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得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并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其次,有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在新课标背景下,校本研修的要义和归宿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生发展。通过研修活动,使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理念、优化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具深度、更加有效的学习体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成长。最后,助力学校办学品位提升。通过校本教研,学校可以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品牌形象。

综上所述,校本研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和课程改革理念的现实需要。只是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新的挑战,针对当前校本研修存在“系统性不强,研修深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校组织的研训活动和教师的实际需求是不对接的,迫切要求校本研修作为教师培训的必要举措,主题式校本研修应运而生。遗憾的是,当前学校实施的主题式教研,研究停留在理论上居多,与实操结合不够,特别是没有围绕问题解决一体化建构研修任务、内容、评价等要素和操作的程序、策略及方式等,严重影响研究质量,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迫切需要一种更加系统化的校本研修,其也是对新课标实施的回应。

三、实施“1+N”主题化校本研修的实践路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02.pd原版全文

基于以上分析,为有效解决当前主题式校本研修中存在的问题,以创建了“仁爱”教育品牌的岑溪市第一小学(简称“X小学”)为例,作为一所荣获自治区级校本研修示范校的百年老校,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必然带来新的教育教学问题,如何改革以推进自治区级校本研修示范校的辐射引领工作,已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学校勇于改革创新,提出了“1+N”主题化校本研修并进行了五年的实践探索,形成操作程序、实施策略及研修方式三个实践路向,从根源上重构校本研修新范式来寻求学校校本研修的高质量发展。

(一)实践路向:构建“ 1 + N ”主题化校本研修的操作程序

如何实施“ 新标背景下“1+N”主题化校本研修内涵、必要性及实践3 主题化校本研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学校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的改革需要和学校实际,确立校级研修大主题,也就是学校教育教学阶段性的目标,如“课标解读”“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等。其次,教研组根据学校的研修主题,依据本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科规划、教师发展等,提炼出适合本教研组的研修小主题。最后,各教研组又进一步结合学科组教师发展需求和教师个人实际,研讨分解成教师研修的子主题。这样,教研组在学校“1”研修主题之下,形成一个有共同目标的“N”个子研修主题的研修组,如图1所示。以“落实新课标理念,提升核心素养”为研修大主题为例,各个教研组结合学校确立的主题,通过组织学科组教师集体研讨后,确立学科组的研修主题,如语文组的主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研究、数学组是大单元教学研究、英语组是项目化学习的研究等。学科研修主题定好后,各年级备课组再结合教师个人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确定个人研修主题。最后教务处负责审核和出台具有系统化、科学化,集教研、科研、培训、评价于一体的校本研修方案。

新标背景下“1+N”主题化校本研修内涵、必要性及实践4
图1“ 主题化校本研修操作程序案例
新标背景下“1+N”主题化校本研修内涵、必要性及实践5

(二)实践路向:实施“12345”主题式校本研修的策略

为做好校本研修,发挥新进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和专家的联动,快速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X小学搭建了“12345”主题式校本研修策略,其中,“1”指一核,指核心问题主题定格。通过调查、筛选确定学校所要研究“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的核心问题,在学校大主题引领下,各科组细化研究的核心“子主题”。“2”指双链,指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绎两条校本研训的链,研修活动分“理论 + 实践”和“成果汇编”两大模块,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向驱动教师专业发展。“3”指三级,指建立起“学校中心组引领—年级组互动推进- 1教师个人钻研反思”的三级校本研修运行机制,实现学校、教研组及教师的一体化发展。“4”指四平台,指搭建专业引领平台、自我展示平台、思想碰撞平台和开放学习平台。“5”指五环节,指在实施“1+N”主题研修的过程中,抓实“依惑立题、自主研修、智慧碰撞、反思提升、研修评价”这五个研修环节,以闭环式研修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螺旋式上升。通过上述策略,形成了系统整合、要素融合、层层递进、整体提升的校本研修新样态。

(三)实践路向:形成4种主题化校本研修方式

在新课标背景下,学校根据实际和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创新校本研修方式,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网络协作等方式,使得方式具有适切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做到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专题研修与系统研修、线上研修与线下研修相结合,着力提升研修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课堂实践式

立足课堂,围绕研究主题,开展“培训(学习)—备课—辩课—观课—评课—总结”的课堂教研活动。开展“同读课标,共说教材”“同课共构,凝聚共识”“同课异构,优势互补”“异课同构,共建模式”等课堂实践式研修。其中,校级研究课着重一课多磨,组内研究课着重同主题多课深研,以达到主题研究小、新、深、实,克服传统教研零散、随意、形式化的问题。

2.学术沙龙式

围绕主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为了提高学术沙龙式教研的质量,沙龙人数不宜太多,沙龙前每人要根据主题进行研究思考,每次活动要有中心发言人。通过“实践问题一研训话题一思想碰撞—视域融合一策略生成一行为改善”六大环节,促进教师主动参与、深度学习。目前,“学术沙龙式”校本研修在市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X小学也尝试在学区以及各项校际活动中举行“学术沙龙式”校本研修的教学论坛活动10多场,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3.抱团发展式

探索“抱团发展,联盟研修”模式,构建“同质横向联盟”与“异质纵向联盟”的共同体,优化“ 新标背景下“1+N”主题化校本研修内涵、必要性及实践6 N”主题式校本研修。充分利用高校、教研机构、实践基地、特级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等优秀师资,采用专题讲座、师徒结对、教学诊断、课题指导等方式,通过具有针对性、示范性、指导性的抱团式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以校本研修示范校为引领,依托学科中心组、名师工作室、教科所、培训中心等平台,构建研修共同体机制,推动教研工作提质增效,特别是在加盟岑溪中学教育集团后,依托集团办学的优势,抱团发展式的研修方式更好地推动了学校工作的开展。

4.网络教研式

采用云课程资源、同步课堂、网络课堂等方式,搭建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建立即时沟通的网络学习组织,有效开展智慧研修。如,学校针对班主任工作的研修,建立智慧班主任工作坊微信群促进交流,提升能力。再如,尝试网络同步直播,推广教育教学成果。

四、结论

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日益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关键驱动力的校本研修,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完善构建一套科学、系统、高效的主题式校本研修体系,充分发挥其效能和实践活力,让校本研修真正服务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的意见[EB/OL].(2011-01-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101/t20110104_146073.html.

[2]李树培,魏非.中小学校本研修的问题、缘由与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19(2):37-41.

[3]吴小美.“一环三链”:中小学青年教师校本研修模式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4,37(4):91-93.

[4]黄佑生.“系统观”视域下主题式校本研修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23(11):20-25.

[5]王哲红.让教师成就自己[N].中国教师报,2016-07-13(1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0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