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家园“德育协同”教育实践探究
作者: 陈晓敏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3-0010-04
一、实施背景——基于三种价值的“德育”核心 聚焦
(一)基于全人教育理念下“德育”的奠基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对孩子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品德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延续的,需要融入幼儿每一天的学习、生活、游戏中。在全人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努力建设一个和谐、共进的家园协同教育,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生态,有积极的意义。
(二)基于社会领域“家园社”的协同共育价值
幼儿园时期是孩子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品德教育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提高幼儿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起点,因此做好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将会使幼儿受益终身。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庭成员也需要及时了解新的理念,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因此,幼儿园应利用各种途径,和家长一起学习理论,更新理念,以点带面地与时俱进,达成统一的家园共育目标。
通过家园融合教育,为孩子提供一致的教育环境,更有利于提升品德教育的效果。
(三)基于园所理念的“德育”育人价值
幼儿园以“爱在四季”为办园理念,更多的是从情绪情感的角度出发,培养积极、乐观,善思、健康的幼儿。德育作为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不容忽视的。旨在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健康温馨、自由宽松的良好环境,有效支持幼儿的学习与探究,培养知爱、善思、乐创的幼儿。
二、主要做法——基于三融映射的“共建”核心凸显
幼儿园提出“三融共建,全面育人”的品德教育形式,希望通过价值理念“融”合、方式方法“融”洽、效果反馈“融"通这三种“融”的方式,达到家园“德育协同”,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一)三步“融”合——价值研判,形成“德育共育”理念共识
1.多样调查,了解家长“德育”教育理念基础为了了解家长现有的教育理念、家庭的教养方式,梳理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针对父母的教育理念、陪伴的时长、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制作成问卷,向家长发放。
统计分析:针对全园家长共发放了213份问卷,共回收208份有效问卷。通过对调查表的整理分析发现, 67%的家长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是幼儿时期最应该培养的。 86% 的家长认同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幼儿练习的机会,才能更好地达到培养的效果。同时有 52 % 的家长表示自己工作忙,陪伴的时间少,孩子基本和祖父母一起生活,要做到坚持教育比较困难。在调查中,也发现家长对品德教育的方法相对单一。
情况思考:家长对品德教育的认识比较正确,能感知良好品德的培养对幼儿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对具体开展品德教育的方法运用得比较少,同时在教养过程中,父母与祖辈的理念差距较大,无法很好地达成一致,从而长期坚持开展品德教育。
2.话题引领,发现家园共育断层问题所在
定期开展话题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建立微信家长交流群,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如幼儿使用礼貌用语情况、主动帮助他人的次数、重阳节时如何进行话题讨论,家长各抒己见,交流自已的想法,在讨论中,相互学习、更新观念。在话题的引领下,引导家长有意识地关注在家庭中品德教育的现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有了共同的话题,家长群不再是吐槽、告状的地方,而是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提升教育水平的场所。
3.三方对话,融入年龄特征的德育共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长的想法,在期初召集家长座谈,开展品德教育专题沙龙。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进行对话,共同交流自己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观念与做法。
在多次交流中发现,家长有很强烈的学习理论的愿望,也希望能用自己科学正确的理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护航。但是本身理论储备不足,家庭成员间的观念又有偏差,从而导致不知道如何坚持。通过这样的现场沙龙活动,从其他家长和老师的观点中,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所在和解决的方法,再回到家庭中实施,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在对品德教育的内容、目标及培养方式进行讨论时,家园共同确定了适合自己开展的品德教育课程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按年龄段确定相应的目标,提高可操作性。
(二)四阶“融”入——策略推进,编织“德育共育"资源织网
1.生活细节洞察——编织长幼行为共进网
营造良好的品德教育氛围,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家园每日活动的各个细节中。如早上来园使用礼貌用语与老师和同伴打招呼。喝水时能有序排队等待不拥挤,参加游戏时和同伴友好相处,积极分享合作等。在家庭中,也可以延续回到家和家长问好,出门说再见的习惯,吃饭前帮助做准备,让老人长辈先入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帮忙做家务等。从生活的细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真正将品德教育内化为幼儿的优秀品质。
针对在生活点滴中蕴含的品德教育契机,进行分析与罗列各类环节的教育点,并预设教育的方法。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协作,进行统一目标的教育,将品德教育融入各个细节中。
2.绘本资源介入——编织亲子情感共度网
在园所内外创设有利于幼儿品德发展的环境,同时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幼儿的行为会随着家庭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就是家庭教育氛围良好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品德高尚的体现。在话题讨论中,家长也各抒己见,想到了许多营造家庭氛围的方法。如想要孩子养成有序整理的习惯,首先家里的物品摆放就应该有固定的位置,哪里拿哪里放。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品德教育的元素,如诗词歌赋、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三字经》作为幼童启蒙教材,里面就提到了许多经典故事,《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都是浅显易懂的品德故事,《弟子规》中更是提到许多兄友弟恭、尊师重道、如何孝敬父母的道理,对幼儿品德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资源。同时,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父母熟知的,有利于在家庭中进行学习与引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03.pd原版全文
3.节日文化融入—— 编织家园情感共生网
应抓住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品德教育契机,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培养良好品质。如根据重阳节的来历,制订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的方案。分析幼儿能力与家庭实际情况,开展“我为老人做件事”为主题的活动。有的为爷爷奶奶端茶送水、按摩洗脚,有的在老人做家务时帮忙,洗菜、剥豆子、扫地等。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老人送去关怀,说一声“您辛苦啦”。再通过集体分享的方式,体验良好的尊老氛围,达成敬老共识。并将这一活动进行延续,每周为老人做一件事,让敬老不仅是在重阳节。
在中秋节,应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通过欣赏关于月亮的民间故事,体验做月饼、赏圆月、念古诗等方式,感知古代中国人对月亮的特殊情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产生对“家庭”“团圆”等的美好向往,从而产生爱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之情。
4.特色主题穿插 ——编织品德学习课程网
品德教育也需要有系统的学习内容,帮助幼儿梳理各种经验,形成内化的道德意识和良好品质。因此幼儿园联系家庭,开展特色主题系列活动。如结合《小鬼当家》的主题开展,班级生成特色主题《今天我当家》,引导幼儿关注家务劳动,主动参与到家庭服务工作中去,从安排一天的作息、照顾家人到家务劳动,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从而亲身体验家人的辛苦付出。在《我的好朋友》主题中,孩子学习如何友好地与同伴相处,在实践中使用礼貌用语,学会分享、合作、商量等良好品质。
(三)三围"融”创——评价合力,凸显“德育共 育"情感支持
1.多活动呈现,园所德育活动分享
幼儿园作为教育场所,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时会有较全面的计划、有效的方法及显著的成效。如针对某一主题的系列活动,会从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等领域来强化幼儿的品德教育,开展节日活动时会结合幼儿实践,重视亲身体验和直接感知等。这些方法灵活有效,能有助于孩子的感知,使其印象深刻。幼儿园将这些经验通过公布园所活动方案、公众号推送、家长群发布、幼儿活动展示等途径进行分享,让家长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幼儿园各类品德教育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将这些经验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去,提升教育效果。
2.多平台互动,家庭育儿策略交流
在研究过程中,家长尝试了各种方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但总会出现各种状况,梳理家庭中品德教育实施案例,分享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措施。应定期开展经验分享活动,鼓励家长将自己成功的经验通过班级群、家长沙龙、经验文章等形式,进行分享展示,为其他家长作榜样与典范,以形成良好、积极的教育氛围。
3.多形式展示,幼儿正向榜样树立
品德教育融入幼儿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他们的成长也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举止、生活游戏中。将孩子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优良品质进行宣传展示,能成为其他幼儿积极学习的动力,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各个班级开设“闪亮之星”栏目,定期将幼儿身上表现出来的美德进行展示,作为班级“闪亮之星”进行宣传,鼓励全班幼儿学习。在期末,由各个班级推选“敬老好宝宝”“勤劳好孩子”等,作为幼儿园好孩子进行表彰,既树立榜样,又激励大家学习。
三、特色与创新
(一)多元途径协同,激发全员参与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工作,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因此,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改变教育理念,更专业地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来,是更好地开展品德教育的基础。在家庭环境中,家长能更有针对性地结合幼儿个性来进行引导,也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在幼儿生活的村、社区等周围的环境中也会有许多品德教育的元素,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带幼儿参与各类活动,对幼儿健全品德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二)多种方法体现,实现全程渗透
幼儿品德教育是启蒙教育,对3~6岁幼儿来说,品德培养更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确定品德教育目标、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等各类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元素,并积极争取家庭的配合,让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体现在幼儿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三)多样形式运用,体现全方位实施
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在反复的练习中养成习惯,因此品德教育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在实施过程中,应家园协作,达成教育共识后,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育。如美德故事讲述、经典古诗学习、社会实践、生活练习等。在品德养成的过程中,学习能力、自理能力、探究品质等也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四、实施成效
(一)全面提升理念,重视品德教育
在研究中,首先对家长现有的理念、水平进行了解,发现观念的转变、理论的强化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前期通过群讨论、沙龙交流一起学习理论、提升理念,从而进一步增强家长的品德教育意识。从一开始家庭教育更重视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到慢慢意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关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理念的提升也让家园在孩子教育的目标上达成共识,让家长主动与幼儿园教师联系,积极地配合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梯度进阶培养,有效利用资源
幼儿园、家庭、社会都是开展品德教育的场所,在制订计划时,就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接受水平、兴趣爱好等是不尽相同的,教育的内容、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在家教沙龙、话题讨论、个别交流等方式中,家长也意识到很多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梯度进阶,将品德教育真正融入孩子每日生活中。因此,在设计品德教育活动时,不同年龄段的家长也能主动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客观地分析孩子的实际水平,评价孩子在活动中的成长。
(三)有效利用契机,形成多方协作
在研究中,充分考虑品德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开展有计划的预设活动,家长简单地配合幼儿园开展教育,更是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契机进行随机教育。经过长时间持续性的家园共育,幼儿的品德发展效果显著,家长也更认可这种相互配合的教育方式。以点带面,当家长遇到其他的教育问题时,也会及时寻求教师、其他家长的帮助,共同商讨解决的策略,促进了家园协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秀娟.家园共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156-159.
[2]刘志梅.新时期下家庭教育的要素分析[J].教书育人,2022(14):11-13.
[3]郭宏梅.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才智,2020(16) :148.
[4]郭晓霞.学校对家庭教育的价值实现研究意义[J].当代家庭教育,2022(5):4-6.
[5]严江丽.新时期幼儿园德育教学策略[J]. 家长,2021(20):38-3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0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