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探究

作者: 吴玲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3-0045-04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维系社会和谐、促进个人品德发展的重要基石。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美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的传承与弘扬,对促进文化多样性下的社会融合与共同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民族文化、形成初步世界观的启蒙教材,其教育意义远超出语言文字学习的范畴。它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基础任务,更肩负着品德培育、价值观塑造的崇高使命。教材中蕴含的大量传统美德元素,如诚信、友善、勤劳、节俭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深人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有效地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感染。

一、传统美德的历史体现与现代挑战

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涵盖了爱国奉献、勤劳勇敢、求真务实、乐群贵和、励志图强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这些美德不仅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石,塑造着个体的道德人格与行为规范,更是维系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正如《礼记·大学》所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传统美德的弘扬与实践,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激发民族的创新活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传统美德教育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广泛的体现,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讲述了年幼的孔融懂得礼让兄长,展现了谦逊有礼的德行;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不仅体现了岳飞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也深深烙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地位;苏武牧羊十九载而不屈,他的坚韧不拔和对气节的坚守,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彰显了忠诚与坚贞的美德。这些故事历久弥新,不断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传统美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和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使得人们往往更注重眼前的利益和个人感受,而容易忽视传统美德中强调的责任感、集体意识和长远眼光。因此,当前传统美德教育面临着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持其生命力、实现其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自然成为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美德元素,如爱国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勤俭节约、扶危济困等,这些元素通过生动的故事、优美的诗文等形式得以展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理性思辨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中梳理出是非、善恶、美丑的观点与态度,正是学生品德修养提升的过程。因此,将传统美德教育融人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也有助于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蕴含传统美德教育元素的小学语文教材选文

为了深人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教师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通过统计,发现教材中涉及传统美德的选文数量相当可观,且类型多样,涵盖了寓言故事、古诗词、现代文等多种文体。例如低学段的《日月明》《人之初》《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狐假虎威》《揠苗助长》《亡羊补牢》;中学段的《司马光》《我不能失信》《守株待兔》《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精卫填海》;高学段的《牛郎织女》《猎人海力布》《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示儿》《学弈》等篇目都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行了细化和具象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进一步提炼选文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元素时,发现这些元素内涵丰富,包括勤奋刻苦、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爱国奉献等。囊萤夜读的车胤、信守承诺的宋庆龄、勤俭节约的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舍身就义的黄继光等这些传统美德元素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立体的人物形象得以展现,既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美德教育元素的编排逻辑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在编排上注重循序渐进和寓教于乐。一方面,教材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编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深入理解和领悟传统美德的内涵。如一年级上册的《我上学了》编排了身着传统服饰的56个民族一家亲的合照,就以鲜明的形象向刚入学的孩子们传递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二年级下册的《中国美食》则是集中展示了常见的菜肴,从而呈现了中国传统的烹饪方式;三年级下册的《赵州桥》、四年级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六年级上册的《故宫博物院》等都涉及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形象鲜明的角色形象等方式,将传统美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感染。如一年级上册的《升国旗》就让学生置身于庄严神圣升旗的场景中,体会小学生的角色,懂得要尊重国旗、热爱祖国;二年级上册的《寒号鸟》则是引导学生在角色对比中读懂故事的寓意,在故事学习中明白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狐假虎威》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角色个性鲜明,告诫人们不可仗势欺人;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围绕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核心故事来表现人物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形象;三年级下册的《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说明要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的人生道理;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则是通过周恩来、梅兰芳等爱国人物的生平事迹来表现伟人们的家国情怀。所有的这些课文内容编排都能将传统美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并且注重学段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12.pd原版全文

此外,教材还注重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在选文中,不仅有古代的经典故事和诗词,还有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文章,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延安,我把你追寻》《梅兰芳蓄须》《“诺曼底号”遇难记》《挑山工》《落花生》等文章都是通过展示现代人在践行传统美德方面的榜样和事迹,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编排方式对学生接受传统美德教育的影响

教材的编排方式对学生接受传统美德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正如布鲁纳(JeromeBruner)的认知发现理论所强调的,有效的学习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首先,采用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能够引导学生从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逐步探索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这种编排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还有效避免了因内容难度陡增或过于抽象而导致的畏难情绪和学习障碍,从而保证了学习效果的稳步提升。其次,寓教于乐作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其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应用同样不容忽视。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互动性和情境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与感染。这种编排方式不仅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传统美德的内化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最后,将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是提升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正如杜威(JohnDewey)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理念,教育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和价值。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故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将传统美德融入日常行为之中,实现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创新。

三、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策略与方法

在基于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探索中,教师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教学策略。首先,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元素,通过深人解读文本,提炼出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思想,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就是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品读文本,多层次理解“中华不振”,探究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其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就是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则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产生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此来突破文章重难点的同时也完成了相应的传统美德思想教育。

其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如在执教《司马光》这课时,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讲讲这个故事;再如《将相和》这课,文章的对话较多,交流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神态、动作等感知人物的形象和把握人物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角色扮演,再谈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再如《慈母情深》《父爱之舟》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要注重和学生的生活建立紧密联系,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唤醒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发现和感受生活小事中蕴含的父母之爱,设身处地地体会舐犊情深。

最后,还注重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传统美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践行传统美德。例如,在《落花生》课后的小练笔:“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就可以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能想到身边人是如何践行传统美德的。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并提炼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互助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

(二)实践案例分析

为了更具体地展示基于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成效,选取了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该案例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为载体,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环节发现寓言故事背后藏着的大道理与大智慧。例如,执教《守株待兔》过程中就着重引导学生尝试着与故事中的角色展开对话,在角色互动、劝阻农夫的活动中去讲、演、辩,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深入理解不能不劳而获、心存侥幸,以勤劳致富这一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价值。

再如,在《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中,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展现了两者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陶罐谦虚、宽容,而铁罐则傲慢、自大,最终铁罐因氧化而消失,而陶罐则依然完好。这个故事寓意深刻,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亲身体验了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了自己在践行中的经验和教训,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进一步加深了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识。

(三)案例反思

回顾整个实践过程,有几个关键点需要加以把握:一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元素,可以细化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等具体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如开展相关学科素养活动。如《端午粽》《传统节日》等可以开展“屈原文化进课程”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主线的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感受屈原的伟大品格,稚嫩的心中种下了爱国种子。三是注重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传统美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课内走向课外。例如,学习完古诗《悯农》,游览农田,不仅让他们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更激发了他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美德;学完《墨梅》,可以进行廉政教育主题研学活动,明白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

然而,教师也意识到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待改进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监督;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方面,还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未来,将继续深化基于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探索,为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贡献更多的力量。

四、结论

文章深人探讨了小学语文教材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传统美德元素,只要通过深入挖掘和精心设计,可以有效实现传统美德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研究表明,基于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美德教育实践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新时代少年儿童提供有力支撑。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与传统美德教育的结合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领域。未来,将会有更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投身于这一研究领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新时代少年儿童的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海霖.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23(21):85-87.

[2]翟耀军.融入中国传统美德,创新小学语文思政教育模式[J].吉林教育,2024(4):20-22.

[3]岳远岑.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天津教育,2024(31):58-59.

[4]潘晓娟.“五育”融合视角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实践[J].语文天地,2024(10):43-46.

[5]韩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探究[J].小学教学设计,2024(S1):46-4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1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