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助力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作者: 张宾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3-0053-04
“四有”语文课,是指语文教学要做到“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境、有意志”。“有意思"指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觉得语文学习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一种有滋有味、令人沉醉的生活体验。“有意义”指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每节课有合宜的内容,能让学生在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方面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有意境”指语文教学要尽力使"学生想学的"和"教师想教的”趋向统一的境界,是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境界,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美好。“有意志”指语文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人挖掘教材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责任担当,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有意思”是前提;“有意义”是关键;“有意境”是高限要求,是理想状态;“有意志”是目标。
一、理论依据
(一)情境教学法理论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认识的直观原理,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的过程等。依据李吉林老师的解释,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理论为语文教学“有意思”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角度来考量,过分强调“工具性”或过分强调“人文性”的语文教学,都是失之偏颇而没有全面体现语文课程特点的;“有意义”的语文教学,一定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教学,是有合宜的教学内容的语文教学,是能够让学生在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等方面学有所获、学有所得的语文教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一定是“有意义”的教学。
(三)王荣生教授关于一堂语文“好课”标准的相关论述
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王荣生教授提出了一堂语文“好课”的最低标准、较低标准、较高标准和理想标准。王教授认为,最低标准是“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较低标准是“教学内容正确”;较高标准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即“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理想标准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即“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努力达到王教授所说的“较高标准”,并不断向“理想标准”靠近,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可谓"有境界”。
二、“四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策略
(一)让“有意思"吸引学生语文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才学与专业技能,自己创设和带动学生创设有利于课堂学习真实发生的真实情境或虚拟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被课堂的氛围、活动所吸引,愿意去参与,愿意去体验。想要让语文教学变得有意思,教师就要在吃透学情、吃透教材方面下功夫,就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过程中,既要改变学习内容枯燥、课堂活动机械的制度化教学方式,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情变化,因势利导,调控节奏,使学生兴趣不减,觉得“有趣"而积极参与、主动体验,在参与、体验中丰富知识、提升技能、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有意思”的语文教学是体验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过程的精彩与迷人,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师生间一次独特的共同情感体验,一次思想与灵魂的交流,成为师生记忆中美好的往昔。
例如,在教授《有趣的语言翻译》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导入课程:有人在向外国朋友推介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时,曾把标题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和“水浒”。假如你是一名资深的翻译工作者,在向外国朋友介绍《水浒传》时,你会选择哪一种翻译?班级学生大多对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比较熟悉,对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这样的导课方式会让他们耳目一新,他们参与课堂活动也会更加积极主动。
这节课一开始,学生就踊跃发言,在交流碰撞中,学生普遍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标题是“有意义”,能切合《水浒传》的部分内容要求,比较符合多数梁山好汉称兄道弟、行侠仗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的江湖行事风格,有一定的吸引力;唯有“水浒”这一标题,可以说是“有意境”,能引人联想,启人深思,既能说明一百单八将因种种因缘际遇,他们“流落”草野,“聚义”水泊梁山,劫富济贫,替天行道,即使后来被“招安”,被动充当朝廷北讨南征的“工具”“炮灰”,甚至一部分梁山好汉还因战功被朝廷加官授爵,但绝大多数梁山好汉与朝廷、官府不是一条心的,自从走上水泊梁山的那一天起,在统治者心目中,他们就是“落草为寇”的贱民,聚众造反的“贼子”,水泊梁山是他们心中的“一块圣地”,也是他们人生的最好归宿。在这个“有趣”导课的基础上,这节课再去引导学生体验语言翻译的“有趣”,去体验语言翻译的“信、达、雅”原则和方法,他们也更容易沉浸其中,突破重难点,习得方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让“有意义”促进学生语文学习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语文教学要在“有意思”的基础上达到“有意义”。首先,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不能将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美术欣赏课”等,语文课还是要回归语文课本身,“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一言以蔽之,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有“合宜的内容”,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什么是“合宜的内容”?就是语文教学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要把语文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落实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一课有一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14.pd原版全文
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琵琶行》公开课教学中,把教学内容确定为“欣赏《琵琶行》中高超的音乐描写技巧”。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欣赏《琵琶行》中高超的音乐描写技巧,然后播放某综艺晚会上某知名琵琶演奏家弹奏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演奏家高超的弹奏技巧,优美的琵琶音乐,似乎的确让师生“陶醉”其中。这一步骤用时约10分钟。
第二步,合作探究。教师先简单介绍了琵琶音乐的特点、《十面埋伏》这支琵琶名曲的创作背景及欣赏时要注意的要点,用时约5分钟。然后再次播放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要求学生听完后先分组讨论,各组再推选发言人分享交流欣赏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的感受,用时约10分钟。再次欣赏完名曲后,学生迅速按四个学习小组展开讨论,约5分钟后,各组的学生代表踊跃发言。有的小组代表认为,弹奏者技巧娴熟,弹奏的水平极高,加之乐队其他成员的巧妙配合,听来确实是一种享受,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十面埋伏》这支琵琶曲旋律优美、节奏高亢的特点。有的小组代表认为,《十面埋伏》是以历史上的垓下之战为背景创作的琵琶名曲,欣赏该名曲,可以让人联想刘邦军队十面埋伏战术的高超、项羽军队殊死突围的悲壮……四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毕,距离下课只有5分钟的时间。
教师转入第三个步骤,学以致用。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琵琶行》全诗,找出诗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音乐的诗句,并说说诗人描写音乐的妙处。2名同学简短发言后,下课铃声响了,于是教师收尾,说这节课同学们参与积极,踊跃发言,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内没有完成的第三个任务留作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
这节语文选择了“合宜的内容”,整节课结合“语文味”,是一节生动的“有意义”的语文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让“有意境"鼓舞学生语文学习
语文课堂可以是诗意的栖居地。那么,“有意境”的语文教学,首先应该达到“教师想教的”和“学生想学的”趋向一致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需要教师吃透课标要求、吃透教材、吃透学情,要彻底变革教学方式,由“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要认真落实“以学定教”“边学边教”等基本策略,切实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其次,语文教师应竭尽所能与学生一起挖掘语言文字独特的韵味,使语文课堂富有荡涤心灵、激扬生命的意境,从而真正体现语文育人价值。语文课堂的意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欲望,有意境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其坚定学习信念、领悟学习要义、提升学习效率。“课堂教学革命”正在静悄悄地发生,实施有意境的语文教学势在必行。课堂有意境,学生才能成为有思想的学习者,学会正确判断价值、独立思考问题、理智审视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睿智的思维。
例如,教授《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比喻论证'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突破“比喻论证”这一教学难点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课前,利用语文晨读时间,让学生自读《拿来主义》,重点完成两个预习任务,一是理清课文论证思路,并画出课文论证结构图;二是找出“学习难点”,由语文课代表汇总后在课前交给语文老师。这个班学生语文整体水平较高,通过晨读,他们大多理清了课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画出的课文论证结构图也能抓住关键,清晰合理。自然第一个预习任务就不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了。第二个预习任务,依据课代表汇总的情况,大约 49 % 的学生的学习难点在“反语”这一表现手法,大约 80 % 的学生的学习难点在“比喻论证”这一论证方法。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自然要引导学生突破“比喻论证”论证方法这一最大的学习难点。第一步,让学生再读文本,思考“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这里使用了什么手法?学生大多能回答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但对这些“喻体”各自指代的意思,学生理解的准确程度还存在较大差异。第二步,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列表的形式找出“大宅子”等“喻体”的“本体”。紧扣文本信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能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第三步,追问,“大宅子”等“喻体”和“文化遗产”等“本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思考后,能够发现"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类事物,而且它们之间必须具有相似性。第四步,再追问,作者使用“比喻论证”,好处在哪里?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学习成果后,教师再略加补充,学生能够总结出“语言新颖风趣,以小喻大,化抽象为具体,说理形象生动"等要点。这样学生对“比喻论证”的概念、作用便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第五步,体验。要求学生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个精彩的片段,200字左右。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习作片段,而且质量很高,学生交流展示环节掀起了这节课的高潮。这位老师这节课“学生想学的”与“教师想教的”基本趋向一致,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可以说是一节“有意境”的语文课。
(四)让“有意志”成就学生语文学习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幸福地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境”都只是语文课采用的必要手段和追求的境界,唯有“有意志”才事关学生终身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也必须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生动地阐述:“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学生“有意志”“学会做人”尤显重要。例如,在教授苏轼的《赤壁赋》这篇课文时,就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思考“死生亦大矣”,也就是要从课文中的“悲”“乐”上升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又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有毛泽东诗词,有现代诗、外国诗,还有两篇现代小说,文体很杂,这个单元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落实“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任务——学习文学类阅读的基本方法,还有引导学生落实人文主题的任务——领会和思考“青春的价值”。再譬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安排的整本书阅读篇目是《乡土中国》和《红楼梦》,有些老师家长抱怨太深了,笔者倒觉得这有利于学生“挑战自我”,培养其克难攻坚的意志品质。关于这一点,温儒敏在他为《乡土中国》所写的导读中表述得更为恰切:“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已喜欢、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要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
三、结论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均衡考虑情境创设与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内容选择与学科素养落实、教学预设与目标达成等多种因素,协调“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境、有意志"这四个维度的完美结合,从而有效克服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会凌.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24,13(6):45-48.
[2]宋亚伟.“归隐”四型与中学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11):11-15.
[3]张露.信息时代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模式探赜[J].基础教育论坛,2024(20):74-76.
[4]陶忠德,周宏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策略刍议[J].新课程研究,2024(29):75-7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1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