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有效性开发策略

作者: 朱昌德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3-0061-04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学习成长具有深远影响。通过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扩充自身知识积累范围,还能于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清晰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令自身思想得到升华。为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方式被引入了课堂,借助该教学方式提供的品质阅读平台,能够有效令学生在互动交流、思想碰撞及方法共享中深入学习,能更好地实现科学成长。

一、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基本内涵

(一)聚焦实用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传统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实用性是确保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离开了实践性,就会导致所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语文进行授课时要注重实用性原则,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起来,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进而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定位

引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确定教师的引导地位,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该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从整体的角度去审视教材,把教材中的各个点连接起来,建立起完整的阅读与交流有机结合的教学框架。具体教学工作前,教师应全面规划和设计阅读与交流的教学,确立自身阅读与交流取向及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水平等因素,将教学目标细化,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任务。

二、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有效应用的重要性

一方面,此举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国的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名著,其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常仅局限于对单个文本的阐释,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将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而通过任务群的有效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读物(例如诗歌、新闻等)充实自身的阅读体验,并获得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等的锻炼,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此举有助于学生相关能力的提升。通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能够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文章(例如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报道或诗歌等)。相较于传统的单项阅读而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更侧重于对各类文本的深入阅读,内化理解的知识,然后通过外化的语言清楚、有效地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表达信息,促进学生综合阅读和表达交流能力的显著提升。

三、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有效开发的策略

(一)结合生活,突出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1.走进生活,调动学习兴趣

为实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有效开发的目标,教师需要深度了解什么是“实用性”的文章特征,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各项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例如学生的家庭状况、社交网络等)创建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以生活为中心,凸显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对此,教师应该细化教学过程,确定学习主题、规划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下参与到朗读、复述、演示、讨论、描述场景等多种活动中去,以帮助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中观察生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应用的精准性和规范性。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主要使命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如家庭、校园以及社区等),来熟练地运用有效的对话技巧及共享知识的方式,以此增强学生在多元情境下的社交能力。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与交流,教师还应该意识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及时利用富有创意的新型教学工具进行授课。在阅读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紧盯学生的个人喜好等独特之处,以将有利于学生兴趣的表达元素巧妙地融合到教学过程之中。此外,教师还需要依据任务群的特点,精心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学习环境,于整学年内的每个特定时期都设定相应的目标要求,使学生始终保持阅读兴趣,乐于积极表达与交流,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以带领学生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为例,文章学习过程中,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言行举止及对祖父的思念,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自己感受的叙述方法。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祖父园子的特别之处”设定为探究主线,引导学生关注并对比自身儿童生活,说说“我”在园子中都做了哪些事情,从这些事情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心情以学生自主阅读、同桌互说等方式学习表达。该过程中,为培养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乐于表达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回忆自身童年生活的有趣事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将文本阅读与自身生活体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2.感悟生活,丰富学习内涵

贴近生活,从学生的真实感受出发,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悟生活的喜乐悲忧之感,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内涵,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全身各部分的功能,包括视、听、闻、尝、触等多种感知方式,以及心智层面的思考、情绪反应、创意及直观判断等思维活动,从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审视生活并体会其中的深意。当学生沉浸于全面的生活体验之中,其内心将自觉被激发出独一无二的感受,能发现生活中的隐秘内涵及其潜在价值,进而增强学生向他人传达独特感悟的欲望和动力。

目前,小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下完成的,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课程内容与实践操作。因此,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教师还应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来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和体会生活,帮助学生在与伙伴快乐交往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认知逐渐稳固的重要阶段,倘若该阶段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则学生语文学习的实用性也将无法获得体现,甚至可能对学生自我意识及人格健康的形成造成阻碍。因此,小学语文课堂通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组织学习活动时,应时刻基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积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体会生活,提升自身对语言知识的表达和运用能力,丰富学生学习内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16.pd原版全文

例如,学生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人谈读书》和《忆读书》等内容时,学生通过课堂知识的积累学习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重点内容的方式,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成效。需注意的是,教师应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引领学生能够在探讨、沟通时产生思维的碰撞,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并表达自身真实的体会和想法。通过引导学生深人阅读并勇于表达,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将取得有效提高,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总结能力、思维能力等也可获得充分锻炼。鼓励学生将自身归纳总结的技能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助力学生今后自主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

3.表达生活,提升语用技能

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社会适应力。为了达到该项目标,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参与生活,表达生活,并以主动参与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日常交际中的语言工具(例如谈论个人感受、讨论生活价值观等)来展示自身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和理解。同时,教师也应该激励学生把这些想法融入与他人的互动之中,使学生在参加社区活动、加入志愿者组织等社会环境中都能做出适当的反应。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能获得社交能力、适应力等多方面的提升,而且能增强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掌控感。当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言辞影响周围的人时,其就会更加珍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也会更有动力去塑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对学生来说,学校并非其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学生的成长也深深地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家庭活动中,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与校园生活不同感受的生活经历,以及一种被接纳的感觉和快乐的生活体验,能够丰富学生更全面的生活知识储备。然而,即使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等的理解也是较为片面的,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如何准确地表达自身情感,如何与他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需要学生不断感知和体会,而语文便是学生提升生活认知的直接途径。对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掘课本中丰富的亲情事例和感恩內容,促进学生在情感表达与交流方面的水平提升。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语文要素便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期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体会到父母对自身的关爱,以及学会正确向父母表达自身情感的方式。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等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无论快乐还是辛酸的童年往事,对一个人而言都是最深刻的记忆”,通过学习和体会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有助于学生中华传统美德的培养。基于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开展,教师还应加强各种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生活,积极表达情感,提升自身语言运用能力。因此,为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教师应始终致力于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沟通策略和社交技巧,以使其能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推动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以活动为枢纽,重视学习策略的有机整合

1.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实现有序整合

为了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教师应该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实现内容的整合。此类项目式学习应源于日常生活的挑战,并超越生活,同时紧密地联系课程的内容。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学生有机会整合多种技巧和策略,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提升自身全面能力。从根本上讲,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是一系列相关的子任务组成的项目框架,每个子任务都是独立的研究主题或是学习的焦点。所以,教师在校园里开展读写交流活动时,精心地将实用性的文本资料与交流活动的中心议题相结合,然后巧妙地分配各个项目子任务内容,创建协调一致、连续且系统化的沟通模式和学习环境。以组织学生开展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为例,教师可将“我了解的春节”作为核心任务和主题任务,设计核心的子任务由“了解北京的春节,收集日常中春节相关的资料,总结当地春节习俗”等项目内容构成。学生若想顺利完成该任务,可以通过与长辈的沟通交流或网络的资料查阅收集相关内容。通过有序设计关联学习项目,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探究完成学习内容,主动交流,高效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以高阶思维为载体实现高效整合

通常来说,高阶思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决定性的判断力、质疑的能力、创新性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要素反映了知识时代的价值观,并构成了应对快速增长的知识需求的关键技能。通过实用阅读和互动表达,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针对遇到的问题培养出自身生活的语言技巧,借助高阶思维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并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从而使学生在面对特定问题时能够锻炼出有效的沟通、独立创意、灵活变通和决断等各种能力。例如,针对说明文的教学,其核心知识点当为“说明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将繁复的问题分解成各个部分以便于处理(即“分类”),从模糊不清的现象中提取出显著的特点(即“特征化”),以及通过详细阐释来揭示那些看似抽象的问题背后的实质(即“具体化”)。以“分类”为例,应用该项技巧需要教师在多个层次上展开思考和结合学生学情进行设计,如解析事物、对比不同元素、筛选最佳选择、总结经验教训、构建新的模式并对学生进行评价等,此类元素都是高阶思维的核心环节,通过有效的问题整合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3.以多维情境为载体实现深度整合

对小学阶段的教育实践来说,情境创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为学生的实际阅读及沟通能力提供了基础平台,而且也成了学生深入参与各种学习和社会活动的桥梁。当教师审视学校中的阅读教学时会发现,将实效性的阅读以及互动表达任务整合进特定的场景之中,可以创造一种包含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日常对话、社交技巧以及语言运用等多维的综合学习情境。该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接触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来激发自身的交流欲望,同时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享知识、讨论语言问题以及传递感情等方式,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概念的内涵,同时也能无形地塑造学生的知识架构和语言表达方式。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该种模式强调了现实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调整引导角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的发展方向,使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有效性得到真正发挥,让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更显著的提升。

四、结论

小学语文课堂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设计应当聚焦于如何适应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语言和书面沟通的需求,通过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融合高效的学习策略和生活表达的实用性能力,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推理分析、归纳总结和语言运用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邓军,田端阳.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策略[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37(6) :84-88.

[2]李朝霞.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实施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3(10) :27-29.

[3]李小倩.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4]宋雨纹.小学语文高年段“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研究[J].家长,2023(25):152-154.

[5]桂暑征.小学高年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3(19):84-8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1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