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层走班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作者: 华伟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3-0083-03

分层走班是相对传统班级授课制而言的教学模式,具体是指在保留原有行政班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学科成绩、学习能力、个人意愿等作为依据,面向单一学科将其划分为多个层次,并由各方面学习情况相近的同层次学生共同组成教学班,前往与本层次教学班相对应的教室走班上课,等到非走班课程时,再继续回到原本的行政班教室上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均处于相同学习层次,学生间个体差异相对较小,教师可以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实施,而学生面对更适合自已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能够获得良好学习体验,减轻自身学习负担,因此从学生长期、全面发展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看,依托分层走班模式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是十分可行且必要的。

一、分层走班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

在分层走班模式下,由于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均处于相同学习层次,如学科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特征比较接近,因此教师无须再依照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思路,过多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问题,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等进行均衡协调。而为了适应这一教学情况的变化,教师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则需要严格遵循主体性原则,进一步提高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通过课上观察、面对面沟通、作业批改、阶段性测验等方式,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成果与实际学习需求,并据此制订出更加细致、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另外,主体性原则还意味着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为其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与相同学习层次的同学形成良性竞争,在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

(二)发展性

分层走班模式虽然需要根据学习层次将学生划分为多个教学班,但分层本身并非要对学生进行排序,或是在教学资源方面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而是要将处于不同学习、发展阶段的学生准确区分开来,以便于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并采取更加贴合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措施。因此在实行分层走班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须遵循发展性原则,立足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长期发展,为其提供基础知识讲解、学习方法指导、数学问题探究引导等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辅助支持,使学生能够通过持续学习尽快进入到下一发展阶段,逐步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

二、分层走班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思路

(一)面向课程,提前完成学情诊断

分层走班模式主要是从宏观视角对学生学习层次进行评估,虽然能够保证同一层次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总体接近,但却很难确定其对某一部分课程内容的具体学习情况。因此在实行分层走班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即便每个教学班学生的学习层次已经确定(通常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层次,并确定相应教学班),教师仍然需要面向不同单元(章节)的课程内容,提前开展问卷调查、习题练习等形式的学情诊断活动,将各教学班学生对该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知识基础等具体学习情况确定下来,为后续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实施提供重要依据。

例如在进行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章“平行线”的相关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从知识基础调查入手,结合小学阶段的直线、直角、锐角、钝角等几何概念,以及七年级上册教材第6章中“线段、射线和直线”“角与角的度量”等部分的基础知识,专门为各教学班设计相应的诊断性单元练习试卷,并于教学设计前完成试卷发放与回收,以准确判断其对本章课程相关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完成知识基础调查之后,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根据文字描述画图”“根据几何图折纸”等形式的游戏活动,仔细观察活动中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情况、表现,据此完成学习兴趣判断与形象思维发展情况评估。

(二)明确特征,精准把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要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能力素养发展的要求,必须具有充分可行性与合理性。如果教学目标脱离实际,那么就很可能会出现学生学习信心与兴趣下降、师生关系紧张、知识掌握不深人、能力发展受阻等情况,使教学质量受到直接影响。因此在分层走班模式下,教师要想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学,须全面考虑到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分层设定各班教学目标,以免目标过低或过高的情况。

以“平行线”这一章的相关教学为例,如面向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分别设立教学班(简称快班、中班、慢班),那么对学习层次较高的快班学生,可根据其课程知识基础较好、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设计侧重于知识面拓展、综合性问题探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同时,对学习层次处于中等水平的中班学生,可针对其掌握大部分相关知识且具有一定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的总体特征,面向基础知识掌握与难度较小的综合问题探究设计教学目标。而对学习层次较低的慢班学生,则应考虑到其知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树立数学学习自信为核心设定教学目标(表1)。

基于分层走班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0
表1分层走班模式下“平行线"章节教学目标

(三)尊重学情,细致整合教学内容

分层走班模式的关键,是要以学生科学分层为基础,突出课堂教学的差异化与针对性,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能够与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相适应,进而促使其实现能力素养发展。因此在实行分层走班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面向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学情诊断,设计出针对性教学目标,同时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具体学情,根据其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课程相关旧知识掌握程度等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细致整合,以达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准确控制课程容量的目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22.pd原版全文

同样以“平行线”这一章的相关教学为例,慢班学生通常具有相关旧知识掌握不到位、理解能力一般、抽象思维与空间想象发展薄弱等特点,因此教学设计阶段需要以旧知识回顾、“平行线的直观认知(结合现实中事物)”“以三角板推平行线方式理解平行线性质”“单一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如已知平行 求某个具体角)”等基础性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同时,还要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指认”“平行线判定”“作出已知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等内容列为教学难点,结合相关概念知识进行例题讲解,并为学生提供一些难度相对较低的探究性习题。

中班学生已基本掌握与课程相关的旧知识,具备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但在逻辑链构建、应用熟练度方面等方面仍有不足,教学设计阶段需要以“平行线判定定理的规范书写”“三线八角模型的识别与简单证明”“平行线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分”等内容作为教学重点,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明确同章节知识间的联系。如学情诊断阶段发现学生有部分旧知识掌握不到位,同样也需要进行简单的知识回顾,明确旧知识与本阶段课程新知识间的联系。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教材中例题图形或已知条件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例题变式训练,并为其提供与工程制图、道路规划等现实情境有关的应用类练习题,通过问题探究实践来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应用熟练度,进而促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发展。

快班学生通常对旧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也比较强,能快速吸收新知识,并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需要尽快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平行线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新基础知识,同时以“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如多组平行线叠加问题)”“复杂几何图形中的角度关系分析(如折叠问题、动态旋转问题)”“辅助线添加策略与几何证明的逆向思维训练”等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在系统、深入理解平行线相关知识的同时,逐渐具备利用综合运用平行线相关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为实现跨章节知识联结,教师还可以引入“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动态几何问题中平行线性质的抽象建模”等形式的题目作为随堂习题,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应拓展训练。

三、结论

总而言之,分层走班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但要想依托该教学模式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教师还须遵循主体性、发展性等基本教学原则,同时从课前学情诊断、教学目标分设定、教学内容整合等方面入手,采取合适的分层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穗芳.分层走班:初中数学差异化教学的有益探索:以“几何图形”一课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1(39):172.

[2]周丽萍.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教学为例[J].广西教育,2023(17):4-7,13.

[3]詹立翔.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走班教学中的学生分层问题刍谈[J].考试周刊,2020(28):92-93.

[4]叶飞月.以分促合,精准教学:分层走班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调查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10):3-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2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