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模式探究
作者: 李凤莹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3-0119-03
在当今教育变革的浪潮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初中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肩负着培养初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充分激发其思维活力与创新潜能。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多元互动方式,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构建、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发展,以及对化学学科社会价值的深刻理解与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化学学科基础。
一、核心素养在初中化学课堂互动上的优势。
结合化学学科的观念与思维、探究与创新、态度与责任感等维度,教师要着重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来设计课堂互动环节。例如,在讲解燃烧与灭火知识时,从化学观念维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构建能量观,理解燃烧的本质会伴随能量变化。在探究实验设计互动里,着眼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让学生自主规划步骤、预测结果,培养其创新和实践能力,使互动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各层面有序展开。
核心素养促使教师挖掘与社会、生活、科技紧密相连的化学素材用于互动。例如,探讨新能源汽车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其中既涉及化学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了解学科的社会责任。核心素养是多样性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化学实验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神奇的化学反应,又有助于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科思维,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分小组进行学科知识竞赛,让原本单一枯燥的课堂,通过互动的形式变得充满活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有利于转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在聚焦化学学科知识记忆的同时,也能兼顾更多方面。互动式课堂评估不仅测试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展现科学思维,发挥探究创新能力,秉持良好的科学态度。对课堂效果评价越全面,越能够精准地反馈互动效果,为今后调整互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初中化学课堂互动向着更高效、更优质的方向发展,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
二、核心素养对初中化学课堂互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为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模式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导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互动将传统的课堂互动进行转化,从侧重于知识的传递转化为重点拓展培养学生的学科观念与思维、学科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科态度与社会责任等维度。例如,教师要着重注意在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元素观等化学观念,逐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化学课程知识。例如,在讲解水的电解实验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理解水分子在分解时的状态和结果,明确水分子如何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如何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由此来强化学生的微粒观。教师还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的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对课堂互动目标进行分层设计。
在培养化学观念的过程中,从识别和理解学科基本的化学观念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这些观念,来解释化学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互动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不变的,进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化学观念。核心素养的概念能够引导教师在选择课堂互动内容时,要融入一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知识和素材。可以着重选择具有探究性的实验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如金属活动性顺序、酸碱中和反应等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在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教师可以课前多准备几类金属和试剂,让学生可以对比了解同种金属在不同试剂下活动性的区别。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互动,共同设计实验方案,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这个过程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除课程知识以外,教师还需要选择一些跨学科的内容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学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讲解化学肥料时,可以结合农业知识,让学生了解化肥的种类、作用以及化肥的使用对王壤环境的影响。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讨论过度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有效的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导向课堂互动模式
初中化学教学的课堂互动模式具备课堂多样性,为了共同推动化学课堂的互动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采用多种丰富多样的课堂互动模式,例如情境创设、实验研究、小组讨论、问题引导等,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化学知识基础。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互动热情与兴趣的一种互动模式是情境创设模式。情境创设重点是由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出生动且贴近生活的情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结合课本知识,再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学,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学习更多化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溶液的形成”概念时,教师可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生理盐水、糖、酒精、醋等溶液,边展示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这些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同种物质不同的浓度有什么分别?这些溶液都是什么颜色?是否有味道?”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类物质的初步认识和想法,从而有效地引出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在此背景下,创建更加自然的课堂互动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发现化学问题的能力,这些将是化学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
另一个非常有效的课堂互动模式是实验探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合理途径。以“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为例,先引导学生回顾氧气制取的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而提出问题:“如何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选择合适的制取装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教材中提供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分析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参与实验装置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团结合作,通过沟通和交流,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在实操的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诸如气泡产生的速率、反应的剧烈程度等奇特现象,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各种变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对收集到的气体进行探究。通过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可以成功地分析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组织实验探究过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互动环节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这一知识内容,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32.pd原版全文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是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模式的一种,能够有效应用于知识讲解与复习巩固的课堂互动环节之中。以复习“化学用语”板块为例,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布置讨论及学习任务:“请各小组总结章节中的化学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意义,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示出来。”学生要先复习教材中的化学知识,分类汇总后进行组内讨论。有的小组重新设计制作了思维导图,根据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他们清晰地以图文的形式呈现出来;有的小组会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化学反应中各类原子的重新组合来演绎化学方程式的变化;有的小组会编写一些口诀或顺口溜,通过谐音梗的形式来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各小组讨论结束后,分别上台展示自己组内的讨论结果,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交流。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可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化学课堂上分小组让学生进行互动,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的理解,这样形成的知识记忆也更加牢固。在课堂最终进行创意展示和交流评价过程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拓展学生的学科思维。这种互动模式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师还可以针对课堂互动中讨论的主题,开发一系列能够有效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开放式问题。为了让学生对金属材料的认识更加充分,可以围绕金属的类型、用途、特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帮助他们回顾教材基础内容,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更深层次发展;可以围绕金属的软硬程度、易腐蚀程度、原子结构差别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将这些化学知识与金属的物理性质有效联系起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答案,可以适时提出:“金属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是什么样的?其本质是什么?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否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探究相关内容。化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结合相关学习资料,抛出金属材料发展方向的问题,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让学科知识在学生心中得以更好地运用。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化学学科思维能力也在提高,讨论问题的方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从而提高化学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互动增强学生对化学课堂的参与,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融入课程教学。可以通过研究问题来提高思维,通过实验合作来理解科学的本质,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整合化学概念,通过竞争释放无限的潜力。通过交流,化学概念变得更加清晰,科学探究精神在实践中蓬勃发展,推理能力通过论证得到有效提高,社会责任感通过反思逐渐觉醒。
参考文献:
[1]緱慧卿.挖掘化学奥秘,感受学习精彩初中化学互动课堂的营造策略[J].学苑教育,2023(32):16-18.
[2]林倩.核心素养视角下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智慧,2023(23):21-23.
[3]徐乐珊.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4]梁少娟.互动式教学在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中的价值探讨[J].科幻画报,2023(3):98-99.
[5]鲁季红.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J].亚太教育,2023(4):51-53.
[6]王小芳.浅谈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九),2023:667-66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3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