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闫纪钊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3-0122-0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成果,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该模式颠覆传统知识灌输型课堂,通过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内师生互动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深度思维能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化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利用数字技术推进课堂教学变革,为翻转课堂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一、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理论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翻转课堂通过“先学后教”的模式,将基础知识的传授放到课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等形式掌握基础概念。课堂时间则用于师生互动和深度探讨,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内化知识并解决复杂问题。
二、翻转课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一)课前准备阶段
1.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选取
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应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需求,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且可激发学习兴趣的主题。同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将基础知识和探究能力培养相结合,确保内容可满足学生理解,并为课堂探讨留有空间。
2.制作微课与教学资源
微课是学生课前学习的主要工具,需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的内容。视频时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涵盖核心概念、实验现象以及简单的应用实例。教师还可通过演示实验或动画形式,直观呈现化学现象。此外,教学资源可包括补充阅读材料、实验数据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学生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学习任务单是学生课前学习的导引工具,需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具体任务和思考问题。任务单可分为基础知识(如定义和方程式)与延展问题(如实验现象分析和生活中的应用)两部分,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内容的同时,对问题产生初步思考,带着问题进人课堂。
4.线上学习平台的选择与使用
选择便捷且功能齐全的线上学习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钉钉、超星学习通等,发布微课视频和任务单,学生可随时随地访问学习资源。平台还可设置在线讨论功能,供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见解,并与教师互动。对需要反馈的任务,教师可利用平台统计功能,了解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为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二)课堂实施阶段
1.学生小组讨论与问题解决
课堂开始时,学生分组围绕课前学习任务单中未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微课内容,并结合实际问题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
2.教师指导与重点讲解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小组的互动,倾听学生的见解,发现普遍存在的知识盲点,通过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关键问题。
3.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课堂中,教师应设计与课题相关的实验探究活动,例如制作简易灭火器或验证燃烧条件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按小组分工合作,从材料选择、实验设计到现象记录和结果分析,完成探究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提供必要的指导,确保实验安全,并在学生观察现象或解释实验结果时给予适当点拨。
(三)课后巩固与反馈
1.学生自主总结与反思
课后,学生根据课堂活动和实验探究的结果,整理学习笔记,并总结关键知识点和自己的学习心得。
2.教师针对性辅导与二次内化
在课前微课学习与课堂活动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可能存在差异。教师可根据课堂观察和任务完成情况,整理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性化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辅导。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可提供补充的实验视频或设计新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线上答疑、面谈或课后小组指导等方式,确保每位学生可消化并内化所学内容。
3.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的作品展示是课后巩固的重要环节,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热情。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线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同时,教师可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表现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优劣势。
三、翻转课堂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案例——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为例
(一)课前准备:构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认知框架
1.精心设计微课内容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微课是学生课前学习的核心媒介,其设计需短小精悍、内容聚焦,同时兼顾理论讲解与实验示范,帮助学生在课前构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认知框架。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主题微课中,内容设计分为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开放性问题设置三个部分。
首先,在理论部分,微课通过图解和动画直观展示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物质本身是可燃的(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以蜡烛燃烧为实例,说明燃烧过程中物质转化的本质。同时,灭火原理分为移走可燃物、使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和降低可燃物的温度(降至其着火点以下)三种方法,结合动态效果演示。最后,微课以实际应用问题结束,如“为何二氧化碳灭火器不适用于电器火灾?”或“如何改进简易灭火器提升灭火效率?”。整个微课时长控制在7\~10分钟,紧凑而高效,通过数字化参数和直观实验为课堂讨论和探究奠定基础。
2.利用数字化平台提升预习效果
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主题教学中,教师需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完成课前任务,为课堂深入探究奠定基础。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钉钉或学习通等数字化工具,将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单和补充材料上传,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访问。微课视频内容应围绕燃烧条件、灭火原理及实验设计展开,时长控制在7\~10分钟,确保重点突出且易于理解。同时,学习任务单需明确任务目标,如完成实验现象记录、整理化学方程式并提出开放性问题,例如“灭火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不同灭火方式的优缺点有哪些?”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33.pd原版全文
其次,平台的互动功能为师生、生生交流提供了便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平台的评论区、讨论组或实时问答功能提问或分享心得。例如,当学生在观看燃烧条件的微课时,可能会提出“如何定义着火点的具体温度范围?”或“二氧化碳灭火器为何对油火有效?”等问题,教师可以在线解答或整理共性问题为课堂讨论提供素材。
(二)课堂实施:从问题出发促进知识内化
1.小组合作,聚焦灭火器设计问题
课堂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灭火器设计中的核心问题。学生需结合课前学习任务单与微课内容,明确讨论方向,如“如何提高灭火器的灭火效果?”“如何改进设计使灭火器更稳定?”每组学生在讨论中分析现有设计的不足,例如喷射方向不稳定、生成气体不足或设备材料不合理,并提出改进思路。
2.动手操作,完成灭火器的设计与改进
在明确设计思路后,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并测试简易灭火器。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如 5 0 0 m L 矿泉水瓶(外瓶)、 长的冰棍管(内管)
小苏打(碳酸氢钠)和 5 0 m L 白醋( 5 % 醋酸溶液)。学生根据设计方案组装装置,并通过实验验证改进效果。例如,一组学生可能通过减少外瓶体积或增加内管的容积,提高气体喷射压强,从而增强灭火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实时观察并给予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例如正确操作瓶盖小孔(直径0 . 5 c m )的切割,避免气体喷射方向错误。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记录现象,如“生成气体速度”和“灭火效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三)课后延伸:巩固知识与展示成果
1.线上反馈与二次优化
在本节课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问卷星或钉钉)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和灭火器设计方案,鼓励学生上传实验照片、视频或改进方案草图。学生可以在线回顾课堂活动,反思自己的设计,并通过平台讨论区或留言功能与同学交流改进思路。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内容,利用平台的统计功能总结常见问题。例如,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发现部分学生未准确控制材料比例或忽略装置密封性,从而导致灭火器效果不佳。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录制短视频或撰写改进建议,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并优化设计。
同时,教师可以发起线上投票或评选活动,让学生为最佳设计或创新方案点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热情。例如,某学生提出使用柠檬酸替代醋精以减少酸味的影响,其改进方案可获评“最实用设计奖”,增强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
2.结合生活,拓展应用场景
在进一步加深知识的实际应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灭火器在真实生活中的使用场景。例如,布置课后任务“查找不同灭火器在家庭和工业中的使用案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电器火灾,而泡沫灭火器适合油类火灾,并结合生活中的火灾实例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还可以设计对家长或朋友的科普活动,例如,在家中展示如何使用简易灭火器,说明灭火原理,并提醒大家如何防范火灾。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增强对化学知识社会意义的认识,并提高化学素养和公共意识。通过线上反馈和生活拓展,课后延伸环节将课堂学习推向更深的层次,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促使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同时让学习成果在生活中得到有效转化。
四、结论
总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展示其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显著优势。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构建知识框架;课堂中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探究,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延伸与成果展示则进一步促进了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陆鹏宇,殷顺高.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初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3(10):48-54.
[2]李学梅.翻转课堂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读与写,2022(30):1-3.
[3]孙栋梁.“互联网 + 翻转课堂”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2(17):66-69.
[4]何文海.浅谈翻转课堂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C]//第二届智慧教育教学与发展论坛论文集,2022:1-5.
[5]董炜.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究[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22(6):50-5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3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