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专递课堂”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吴晓荣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3-0125-04
对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重要使命,而在完成这一使命的过程中,又需要教师结合影响教学的外部条件,来形成面向具体学科的教学策略。笔者所在地区在充分研究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 5 G+ 专递课堂”的教学理念。通过已有的实践发现,该教学理念能够同时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打造更好的学习空间。就高中地理学科而言,“ 5 G+ 专递课堂”理念的落地,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教学策略,以提供相应的支撑作用。
所谓“ 5 G+ 专递课堂”,是指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之下,利用5G技术营造的新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形态。相对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运用而言,“ 5 G+ 专递课堂”可以通过高速度、低延迟的5G网络传输技术,来实现远程教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种教学场景,并可以让这些教学场景有机融合。在该教学模式运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空间,教师与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实时连接进行视频直播、远程互动、资源共享等,这样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地理教学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能够进一步丰富地理教学资源,能够促进学生之间更多、更深刻的互动与合作。总体而言,“ 5 G+ 专递课堂”的平台化和智能化特点,能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地理课程,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下面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来分别说明。
一、“ 5 G+ 专递课堂”助力探究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提供支撑。由于地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存在较大的距离,所以要让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就必须提供相应的学习情境。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地理教学日益重视情境创设的作用,力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激活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奠定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很多地理知识所对应的情景无法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如果借助于完全虚拟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创设情境,学生又很难形成真实的情境体验感。在这样的困境之下就可以发现,在“ 5 G+ 专递课堂"模式当中有着更好的情境创设空间。只要利用好这一空间,借助于情境创设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可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转变教学思维,尝试以学科思维能力为指向实施教学,在改变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有研究者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相应的策略:加强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设计问题链,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综合其他学科,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等。基于此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在借鉴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 5 G+ 专递课堂”的基本思路,提炼出基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情境创设策略,即借助于5G技术,在充分拓展并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给学生呈现真实或类真实的地理资源,并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情境。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结合问题解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该过程中,认知平衡的打破与再建立、问题或问题量的分析与解决、跨学科实践的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动力。
例如,在“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到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提到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并且有中国“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所拍摄的地球的插图。基于教材的编写思路,笔者发现5G技术在其中有着很好的应用空间,能够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这一想法的驱动之下,笔者到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的资料,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利用视频截取和动画制作的方式,给学生呈现一个包含了各类天体且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短视频。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以及相关的介绍,可以看到其中的星云、恒星以及行星、卫星等。这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宇宙中有哪些天体,而且可以感受到这些天体都在运动着,能够认识到运动着的天体之间有着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等情形,这样也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天体系统”的认识。有了这一认识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将宇宙划分为不同层次,那可以划分出哪些层次呢?人类居住的地球在这一层次当中又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如果站在宇宙中看地球,那看到的地球又是怎样的呢?
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最好的钥匙,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而随着这些问题的逐一解决,学生大脑当中所建立起来的宇宙模型也更加清晰。借助于这一宇宙模型,学生能够认识到宇宙是有层次的,地球只是宇宙当中不起眼的一颗星星而已,而在宇宙的不同位置“看”(假设能够看得到),那地球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也是有所不同的。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这些结果时,还有学生会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所做的猜想能否通过眼晴看得到呢?学生的这一问题实际上涉及天文现象的观测。这是大文学家日常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对高中学生而言却是充满新奇探究感的活动。由于条件所限,学生也很难有真实的天文现象观测体验,这个时候“ 5 G+ 专递课堂”就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其除了可以提供虚拟的天文观测活动体验外,还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形下与能够提供科普的部门进行联系,然后在网上完成天文现象的“观测”,这同样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 5 G+ 专递课堂”助力关联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这是关于地理教学的基本认知。当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就是地理实践力,从基本逻辑的角度来看,地理实践力只可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而这既依赖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也需要学生生成新的经验。尽管当前高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多时候都不足以支撑地理知识的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上述认知不成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相对不够且无法即时生成的情形之下,什么样的手段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呢?很显然,只有信息技术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而“ 5 G+ 专递课堂”的价值也就能够充分实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34.pd原版全文
基于“ 5 G+ 专递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要探究学情异同,分层设计目标;优化教学模式,创造积极体验;推动异地互动,培养积极品质;定期团队教研,提升主观幸福的教学策略。这样的概括给笔者带来了启发:要让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形成有效关联,那“ 5 G+ 专递课堂”就可以发挥桥梁的作用,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在“ 5 G+ ”的帮助下,让已有经验得到激活与加工,那学生生成的新的经验或许就可以让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中有实践感,而这也就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地球上的水”这一章的第一节内容是“水循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学科学习当中有过类似的学习体验,学生有了相应的经验。尽管这样的经验并非来自生活,但是考虑到学生在积累该经验的时候,需要对自己生活中的诸多物态变化进行分析,且学生形成了基于整个自然界的视角进行物态变化分析的认识,在本知识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借助于“ 5 G+ ”来激活学生的经验,并且对相应的经验进行改造,那让学生在本节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实践感就是有可能的。具体的教学设计是:借助于5G技术给学生设计具有增强现实意味的教学场景,如对海陆间的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分别进行模拟,这样学生就能够看到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过程,学生大脑当中就可以建立起水气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凝结形成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表象。同样,陆地内循环以及海上内循环的表象也可以建立起来。如此,在5G技术的加持下,当学生大脑当中能够建立起清晰的水循环表象时,那学生就似乎看到了真实的水循环过程。这样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尽管此时没有学生的动手操作,但这种感觉已经接近于真实。根据笔者对学生学习感受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在自己的眼前似乎真的出现了水循环的情形,而且水循环的路径与自己的预期完全一致。笔者以为学生的这一真实感觉就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地理实践活动中的感觉,可以说是“ 5 G+ 专递课堂”的作用,让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生成有了殊途同归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上面的表象属于想象表象,与实践没有直接的联系。但笔者想强调的是,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到野外进行实践是存在较大挑战的。
况且对高中学生而言,地理实践能力更多产生于具有实践感的学习过程当中,因此当“ 5 G+ 专递课堂”能够给学生带来实践感的时候,同样可以认为这是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当然,如果从分层教学实施的角度来看,“ 5 G+ 专递课堂”向课后学习延伸,则可以成为部分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实地体验的助力,这种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可以成为学生地理实践力养成的新载体。
三、“ 5 G+ 专递课堂”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优化教学评价作用
核心素养培训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培养;“三新”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学业评价,对学生学习能力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考试是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其引导着日常教学评价的发展与优化。因此要在当下的地理课堂上让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得到有效激活,并有良好的教学评价与之相伴随,成为地理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通过研究发现,“ 5 G+ 专递课堂”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 5 G+ 专递课堂”主讲教师在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是连接师生间、学科团队教师间的重要桥梁。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而言,学习内驱力的激活不在于提出空洞的教学要求,而在于让学生有相应的学习体验,当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价值,并且感觉到其中的问题具有探究价值时,他们自然会将学习精力投到学科知识的建构上来,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得到发展。于是也就可以总结出相应的策略:借助于5G技术,来催化学生对地理学习内容的兴趣与探究动机,从而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的动力。与之相伴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与“评”能够共同发挥促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作用。
例如,“海水的性质”这一知识的教学中,教材引用了发生于1963年4月10日的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掉深”的事故,引发学生对“海中断崖”的探究兴趣。显然,海水不是学生可以直接探究的对象,告知学生知识也只能让学生产生间接的兴趣,不容易激活学生的探究内驱力。在这样的情形下,借助于“ 5 G+ 专递课堂”实施策略,教师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首先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如:海水的理化性质通常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在实际生活当中产生过怎样的影响?这个时候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对人工智能的回答产生浓厚兴趣,这种兴趣又会进一步推动学生寻找关于“海水的性质”的更多解释,且学生会主动地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人工智能的解释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促成学生对“海水的性质”有更加完整和深刻的理解。
为了将“ 5 G+ 专递课堂”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笔者还尝试与兄弟学校联系,让身处异地的学生能够借助于“ 5 G+ 专递课堂”来进行沟通交流。事实证明,这样的努力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而且学生可以在跨越时空的过程中,出于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乃至于互相竞争的学习心理,去更有针对性地探究问题。如在探索“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的时候,两个课堂的学生能够借助5G网络进行不同观点的充分交流,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从地理学科角度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且会自然地将思维向生物学科延伸,跨学科实践在此时进行得非常自然。两边的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有时还会不约而同地提出同样的要求,那就是找生物老师来帮忙如果说传统教学状态下学生的这一要求难以得到满足,那么在9 5 G+ 专递课堂”上却可以轻易得到满足,借助于网络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就可以进行跨学科,这样学生所获得的学习体验也会更加充实。
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探究状态非常理想,学生会自发地对海洋生物进行分析与综合,会考虑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有着怎样的海洋生物,也会自然地探究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会引发海洋生物怎样的变化…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模式所难以达成的,身处异地的学生能够就同一地理知识点展开探究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全依赖于“ 5 G+ 专递课堂”带来的积极效应。
四、结论
4 5 G+专递课堂”是一条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的有益探索,“ 5 G+ 专递课堂”的兴起和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发展的新特色和新路径,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选择。尤其是对高中地理学科而言,要让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真实落地,那学生就必须有足够宽广的思考空间、实践空间,而这是传统课堂所无法实现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5 G+ 专递课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可以实现两个学校的同一课堂、教室与办公室、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顺利跨越,从而有效打通传统教学中的障碍,进而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对地理学科而言,通过“ 5 G+ 专递课堂”的助力,高中地理教学能够演绎出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在突破教学传统的同时,支撑起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作为一个将最新技术运用于日常教学的尝试,9 5 G+ 专递课堂”还有着更多的价值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这对地理学科的教学而言也是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是地理教师的成长契机。抓住这一契机进行积极的尝试,可以为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带来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梁桂华.学科思维能力指向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9) :85-86.
[2]蒋亚琴,谢海龙,陈茜.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地理教学,2024(10) :11-14.
[3]刘姗姗.积极心理学视野下“ 5 G + 专递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24(12):9-12.
[4]杨志文 . 5 G+ “专递课堂”主讲教师的专递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2):122-124.
[5]谢容容.TPACK理论视角下“ 5 G+ 专递课堂”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J].家长,2024(1):167-16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3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