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主题活动优化探究
作者: 顾悦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3-0140-04
一、主题活动开展前的思考和准备
对幼儿来说,“社区”是一个和自己的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但“社区”是一个不易被理解的概念。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索和发现社区里不曾注意的人、事、物,增进对社区的了解;如何引导幼儿建立与家、社区的情感联结,进而对自己生活的地方产生更多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经过商讨,预设中班上学期开展的主题活动——“我们生活的社区”,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幼儿一起走进社区,希望他们能够从生活中出发,发现和思考一些问题。
(一)搜集主题活动资源
主题活动的开展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持,中班组教师对社区各项资源进行了走访调查,如各种各样的场所、各行各业的人等;通过园部的儿童阅览室,收集了《开心去超市》《宝贝逛超市》等绘本。教师将搜集到的资源进行梳理,聚焦社区里的各种场所,在场所情境里了解人们的工作、角色等,如“小社区”里的超市、水果店、面包店、餐厅、快递站、宠物店、理发店等;“大社区”里的医院、警察岗亭、消防站等。不同班级需分析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后梳理可以运用的资源,再进人实施阶段。
(二)梳理幼儿已有经验和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和经验。”观察和分析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水平是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的基本前提。在设计中班“社区”主题的活动目标时,教师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幼儿关于社区已经知道了什么以及还想知道什么。
优优:妈妈带我去楼下的面包店,里面还可以喝咖啡。
依依:下雨天爸爸带我去乐基看猫咪了,那里的猫咪很可爱但是被关在笼子里,我也想养一只猫咪。
明明:我们有社区广场,里面有滑滑梯还有运动器械。
贝贝:我们经常去楼下的餐厅吃饭,我也想做老板。
基于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确定主题,从他们生活的社区周围提取教育资源,课程贴近生活,让幼儿能够产生共鸣,激发主动学习的潜能,积累经验和开阔视野。
(三)预设主题活动目标和线索
在对课程资源有了较为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把自己想象成幼儿,思考幼儿对“社区”想了解什么、还可以做什么,对可能开展的活动进行预设。并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纲要》为依据,尤其是中班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发展指向,从认知发展、能力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确立主题活动目标和线索。主题活动目标是: ① 通过走访参观,主动关注、了解周边社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② 在游戏中主动与人交往,大胆地表现社区人们的工作,不断丰富游戏情节。③ 大方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与人交流,注意倾听别人讲话;能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并用喜欢的方式记录。主题活动线索是: ① 初探社区。 ② 揭秘社区。 ③ 幼儿园里的小社区。
(四)调整主题活动目标和线索
学前教育专家参与了园部的课程审议,大家围绕主题活动的讨论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在讨论主题目标时,专家认为主题活动的目标中“了解社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是从成人的视角梳理的,幼儿对“社区”有他们自己的理解,这没有固定的答案;主题活动应站在儿童的视角,以儿童的认知、经验的建构作为线索,呈现他们对社区概念的建立和理解。在主题活动中,应呈现儿童学习历程和经验。结合专家的指导和建议,教师通过讨论调整主题活动目标和线索。
同时,教师思考在相同的主题情境下线索 ② 中的内容可以更换或调整。例如,有的班级会围绕小区健身广场的规划、准备、实施、分享展开活动;有的班级会组织对快递站的参观、访问、调查、开设等开展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及现实条件选择班本活动,然后再展开实践探究。
二、主题活动实施进程
“社区”虽然在幼儿身边,但主题活动线索如何展开,在这个预设的主题活动中如何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决定回归儿童、跟随儿童,把开展主题活动看成师幼共同生活、成长的过程。围绕社区里有什么、什么是社区、社区里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我最想了解的地方、如何打造幼儿园里的“小社区”我还可以做什么等问题,中班的孩子开始了在真实生活中的学习与探究。
(一)线索 ① :社区里有什么
在探究“什么是社区、社区里有什么”时,教师进行思考和解读,发现实地走访社区更便于幼儿对社区的理解,于是决定借助家长的力量,提高幼儿对社区的认识,丰富幼儿的经验。
1.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访社区,用拍照、调查表等形式记录观察与发现
(1)在实地走访中,幼儿关注到了社区里各种各样的场所。
小满:社区里有我们的小区吧,有很多高高的楼。
木木:社区里还有我们的邻居,我家楼下就是超市。
淘淘:我和妈妈一起去了小区里的快递站,妈妈拿了好多快递。
骐骐:我发现我们那边有很多药店,就在家附近。
加加:我们家小区对面就是菜场,婆婆经常去那里买菜的。
乐乐:我还发现了消防站,在我们家楼上就能看到,红色的房子,但是没看到消防员,应该是哪里着火了,他们就出现了。
社区有很多很多房子,有宠物店、超市、面包店、地铁站,这些商店还有小区,一起组成了社区。
(2)在实地走访中,幼儿也关注到了社区里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
乐儿:社区里有门卫、收银员、厨师。
姐姐:还有打扫卫生的叔叔阿姨。
妹妹:还有每天在小区里健身的爷爷奶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38.pd原版全文
骐骐:社区里还有给小动物洗澡的姐姐。
家长是课程的好帮手,在亲子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访社区的各个场所,上网查阅地图,共同探究并记录社区的小知识。这既是对社区的再次认知,也是家园共育的好机会。
2.走访结束后,交流讨论新发现幼儿发现各个社区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
小雨:刚刚加加和小满都说了社区里有很多很多人,很多很多车。
奇奇:我们和淘淘、蓝莓都住在一个小区,小区里有超市、水果店。
凡凡:我发现有的小区有广场和健身器材。
骐骐:我发现好多小朋友家附近都有餐厅。
米豆:很多小朋友家附近有快递站。
不同的地方:
冬冬:我们家楼下有宠物医院。
一一:我们家附近有地铁站。
萱萱:我家附近有一个社区医院。
社区里有很多人,有水果店、超市、餐厅、小区广场、停车场、垃圾站、药店、快递站、菜场、理发店等,这些场所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幼儿也发现了社区之间的不同,有些社区里还有医院、地铁站、消防站、宠物店、儿童乐园。
走访后的分享活动中,幼儿通过自我表达、同伴间的交流沟通,对社区的熟悉度进一步提升。在活动中,能够完整地看到他们的学习过程。
3.调动参观社区的经验,参与“社区地图”的制作
有了对地图的初步认识,结合中班幼儿空间方位能力水平,幼儿尝试绘制“社区地图”。
在“社区地图”制作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参观社区时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引导幼儿回顾社区中的关键场所,勾勒出主要道路,为地图搭建骨架。在确定场所位置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幼儿集体确定,并及时帮助幼儿巩固对参照物使用方法的理解,为幼儿操作环节提供支架。这也让幼儿用自己独特的绘画方式深人地探索和表达了对社区的理解和感受。他们不再仅仅是社区环境的被动观察者,更成为积极的创造者和表达者。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交流、探讨和合作,对社区周围的环境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他们开始意识到社区是一个各场所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每个场所都有着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共同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和服务。
(二)线索 ② :我最想了解的
在幼儿对社区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进人线索② 的学习环节时,各班级采用了多样化的方式推动活动开展。其中,部分班级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调查,而其他班级则鼓励幼儿自主组建调查小组进行独立探索。这两种形式均属于同一主题活动下不同的切入路径,且都是教师依据本班幼儿的兴趣倾向、能力水平以及实际需求所做出的精准选择。通过给予幼儿自主抉择的权利,各班教师得以将幼儿原本分散、零碎的兴趣点和需求进行整合与聚焦,进而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成功生成富有针对性的项目活动。
幼儿从独特的视角去寻找社区里自己最喜欢的最想了解的地方。在此过程中,他们尝试运用相机这一工具,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对发现的新鲜事物进行拍摄记录,由此不仅习得了相机的操作技能,更对社区环境展开了更为细微、深入的观察。这些初步的探索成果,为后续进一步针对社区内某一个或几个特定场所开展更为详尽、深入地了解活动提供了铺垫。
这一阶段各班级生成的项目活动中,年级组将课程开发的权利放给教师,尊重教师的思考。班级教师也放权给幼儿,关注儿童,尊重儿童,促进了主题活动的多样化。生成的项目活动有我们的健身广场、猫咪面包店、中餐厅、快递站等。
在线索 ② 的学习中,幼儿从“经验分享”表达自己想要了解的社区场所和理由;在准备参观和参观的活动中了解场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发现场所的人物角色及工作;在筹备的过程中丰富对这一场所及人物角色的认知。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跟随幼儿,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幼儿就会愿意去探索和研究。
(三)线索 ③ :幼儿园里的“小社区”
1.“忙碌社区”来啦
通过走访、调查、参观、筹备,幼儿对社区及其中某一场所有了更多了解,他们还希望在幼儿园里打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社区”。于是,幼儿一起进行了讨论和畅想。
木木:社区里是有很多很多地方的,我们的娃娃家可以做小区。
骐骐:我们有小菜场啊,社区里就是有菜场的。
冬冬:我们中餐厅已经建好了。
小雨:我们小区隔壁在建房子,我们的社区里也要有工地。
果果:那我们不是有建筑工地吗,正好就是工地。
柠檬:我们有阅读区,阅读区就是社区的书店。
凡凡:我看到中五班有一个宠物店,我们也想要一个宠物店。
依依:那我们直接去玩不就好了吗?
笑笑:中四班有超市还有快递站,我也想去玩。
当教师在筹划着各自建设自己班的小社区时,幼儿想到了更好的办法:中一班的社区广场、花店,中二班的蛋糕店,中三班的小菜场、中餐厅,中四班的超市、快递站等,他们一个一个组合在一起,不就是幼儿园里的“小社区”吗?就这样,幼儿借助彼此的力量,成为超强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小社区"这一户外游戏场景和现场,开展年级组联合的角色游戏。幼儿还给“小社区”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忙碌社区。
2.“忙碌社区”里的小先生
基于幼儿园里的“小社区”怎么玩,其他班的游戏有什么规则,谁能分享介绍,社区里的“小先生”出现了。每个班的“小先生”回顾和分享了游戏内容,和同伴一起扮演游戏里的工作人员,还邀请其他班的幼儿进行游戏体验。
幼儿作为各游戏场所的小主人,从场地选择、内容学习、材料准备到活动筹备,他们都是“场所里的小先生”。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即学即教,引发同伴间的互相学习,这正践行了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3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