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探索·共创
作者: 杨婷婷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3-0148-04
班本课程作为一种以班级为单位,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创生的个性化课程形式,逐渐成为教育实践的焦点。该课程形式强调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内在兴趣出发,借助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的课程设计,激活幼儿的探索潜能,培养其实践能力。然而,审视班本课程的实施现状不难发现,教师在课程内容与进程上的过度主导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无疑束缚了幼儿主体性的释放与潜能的发掘。
一、倾听:捕捉兴趣,开启童议
倾听伴随着教育活动的产生、发展和结束。有效的教育源于倾听,倾听幼儿的心声已成为构建以幼儿为中心课程的核心策略。在幼儿教育中,倾听幼儿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兴趣点,是激发幼儿学习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关键。儿童议事会作为一种创新的参与模式,赋予了幼儿决策与规划的权力,使教育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在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倾听幼儿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
(一)捕捉幼儿兴趣,生发班本活动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幼儿兴趣的捕捉者和引导者。通过观察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可以敏锐地捕捉到幼儿对特定主题的兴趣。以“图书市集”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幼儿对图书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经常围坐在一起讨论各自喜欢的图书,分享阅读心得。此外,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也热衷于模仿市集上的交易行为,这进一步表明了他们对市集活动的喜爱。
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对“图书市集”主题的期待与想法,教师设计了一份详细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了幼儿对“图书市集”的认知程度、期望的活动形式、想要参与的环节以及个人的创意想法等。通过问卷调查,教师收集到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例如,许多幼儿希望图书市集能有更多互动游戏环节,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还有幼儿提出想要亲自设计一款文创产品,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信息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基于日常观察与问卷调查的结果,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到班本课程的规划与设计中。在儿童议事会上,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和记录者,确保每个幼儿的声音都能被听到和尊重。最终,师幼一起制订了漂流图书的挑选标准、图书漂流的组织方式、图书交换的规则以及图书的定价策略和文创周边的制作等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成功地将幼儿的兴趣转化为班本课程“图书市集”的主题和内容。
(二)善用倾听记录,解析幼儿想法
倾听记录是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内心世界、准确解析幼儿想法的重要手段。在筹备“图书市集”班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倾听记录的方法,详细记录了幼儿在儿童议事会中的讨论内容、对图书市集的初步印象与美好期待、心仪的活动形式以及自己想要设计的市集摊位等。这些记录不仅为课程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还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理解幼儿的想法和需求。
基于倾听记录中的幼儿想法与需求,教师巧妙地将市集元素融入课程建构中。他们与幼儿共同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图书书签、设计摊位招牌等,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创产品的独特魅力。同时,还组织了生动有趣的模拟市集交易活动,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亲身体验市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限乐趣。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不仅彰显了儿童议事会在课程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更让幼儿在参与中获得了全面成长与发展。
倾听不仅能够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还能深入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为构建个性化班本课程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倾听,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的需求、兴趣和想法,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引导,建立积极的师幼关系。此外,倾听也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幼儿,从而进行针对性教育。
二、探索:问题导向,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已逐渐成为培养幼儿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关键路径。在这一框架下,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积极合作与深人探究,尝试运用高阶思维去应对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基于儿童议事会的幼儿园大班班本课程“图书市集”的实践探索中,教师采用了问题导向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洞悉需求,激发探究
在班本课程“图书市集”的初步构思阶段,教师采用了平视观察的方法,以平等视角观察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与言语,试图洞悉他们对“图书市集”的兴趣与期待。通过细致人微的观察,教师发现幼儿对“图书市集”有浓厚的兴趣和向往。他们不仅渴望成为摊主,体验交易的乐趣,还期待制作文创产品,展示自己的创意,更想参与图书漂流,享受阅读的快乐。这些观察结果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灵感来源。
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教师采用了渐进式提问策略。从简单直接的问题入手,如:“你逛过图书市集吗?”“你想象中的图书市集是什么样的?”逐步过渡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如何收集适合市集的图书?”“图书应该如何定价?”等。这些问题不仅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还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逐步提升。在儿童议事会上,针对图书收集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哪些图书适合在市集流通、如何确保图书的受欢迎度”等;针对定价问题,教师则引导幼儿探讨图书的价值评估方法和制订合理的价格策略。这些讨论活动不仅加深了幼儿对“图书市集”的理解,还提升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最终,教师通过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设计吸引人的图书市集摊位”,来引导幼儿深入思考摊位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讨论过程中,幼儿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如设置互动游戏区、搭建特色帐篷、制作醒目的宣传海报等。这些想法不仅为后续的课程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还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深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40.pd原版全文
(二)互动激发,多维尝试
在策划与实施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意愿,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具体的活动环节。通过分组策划,幼儿能在互动与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挑选和整理图书的小组中,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图书的分类方法和筛选标准;在设计和制作文创产品的小组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创意素材和设计建议;在布置市集摊位和制订交易规则的小组中,教师则协助幼儿规划摊位布局和制订交易流程。
各小组在策划完成后,在儿童议事会上进行方案展示。他们通过儿童海报、手工作品、角色扮演等方式,向其他幼儿和教师展示自己的策划成果。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幼儿和教师积极提问和提出建议,共同对方案进行审议和完善。这种互动激发与多维尝试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
(三)精读细观,个性指导
在市集探索活动中,教师应注重精读细观与个性指导相结合的策略。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对创造力强的幼儿,教师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设计出独特的文创产品和市集摊位。例如,一些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出了创意十足的摊位装饰和文创产品。如用彩纸折叠成的书本模型、用废旧纸箱搭建的特色帐篷等,这些作品不仅为市集增添了童趣,还充分展示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对注重细节的幼儿,教师则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图书的内容和品质,制订合理的交易规则。可以鼓励幼儿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如图书的定价策略、交易规则的制订等。这些经验不仅提升了幼儿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还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和模拟交易。通过扮演摊主和顾客的角色,幼儿得以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交易过程,了解交易的基本规则和流程。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从洞悉需求、激发探究,到互动激发、多维尝试,再到精读细观、个性指导,每一步骤都紧密围绕问题解决展开。通过观察、提问、讨论、策划、实施、展示和反思等一系列活动,幼儿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深度学习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还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共创:活动实践,成果展示
参与式民主理论强调幼儿作为社会成员,应有权参与决策和规划过程,以培养其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在幼儿教育中,通过儿童议事会这一创新模式,幼儿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决策与规划权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还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班本课程“图书市集”的实践探索中,教师充分运用了儿童议事会这一平台,引导幼儿参与到课程的规划和执行过程中,实现了活动实践与成果展示的有机结合。
(一)儿童议事会引领下的市集共创
儿童议事会在班本活动规划和执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图书市集”的规划阶段,儿童议事会成员定期召开会议,深人讨论市集的规划、分工及流程安排。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师幼共同制订了详尽的活动计划,包括时间表、人员分工及物资准备等。例如,在一次会议中,幼儿就市集的摊位布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提出,应该根据图书的种类和主题来划分区域,以便于顾客快速找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同时,他们还设计了独特的摊位装饰方案,如用彩带和气球装饰摊位,吸引顾客的注意力。这些讨论和决策不仅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还为“图书市集”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执行阶段,儿童议事会积极引导幼儿参与市集的布置、买卖及分享等环节。幼儿精心设计活动海报,打造独具特色的摊位与宣传牌,成为市集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热情洋溢地介绍自己的书目,期待图书能够找到新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体验到了买卖交换的乐趣,更在实践中培养了环保节俭意识和自主自立能力。例如,在收市环节,幼儿主动将摊位恢复原状,清理垃圾,展现了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档案映射与同侪互动中的成长
档案映射作为一种动态的评估方式,在“图书市集”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为每位幼儿建立了成长档案,详细记录他们在市集活动中的表现、进步及成长轨迹。通过拍照、录像等手段,教师捕捉幼儿在市集上的精彩瞬间,这些记录不仅见证了幼儿的学习历程,更为他们提供了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的宝贵资源。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观看这些影像记录,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幼儿在观看过程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习接受他人的反馈并提出改进建议。
同时,同侪互动在幼儿社交技能的培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市集活动中,幼儿互相观察、交流,给予彼此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分享阅读体验,推荐喜欢的图书。这种互动不仅促进了幼儿社交技能的发展,还激发了他们持续改进和提升的动力。
(三)实时反馈与个性化指导的融合
实时反馈是班本课程“图书市集”评价互动的关键环节。在活动中,教师及时给予幼儿正面反馈,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出色表现。同时,针对幼儿的具体表现提出建设性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和提升。在备市、开市和收市各个阶段,教师充分利用实时反馈机制,通过拍照、绘画、表征等方式持续记录幼儿的表现。
在收市阶段,教师邀请幼儿借助照片、视频和记录,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幼儿对整个活动进行回顾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此外,教师还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求,提供精准且个性化的指导与支持。他们关注每个幼儿的成长轨迹,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例如,对在市集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幼儿,教师给予更多自主权和责任感,鼓励他们在后续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需要帮助的幼儿,教师则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提升。
四、结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探索和发现知识。通过儿童议事会的引领,幼儿在“图书市集”活动中积极参与决策与规划,实现了活动实践与成果展示的有机结合。儿童议事会在市集共创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不仅促进了幼儿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还增强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档案映射与同侪互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实时反馈与个性化指导则确保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持续进步和个性化成长。因此,儿童议事会作为幼儿参与课程建构的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它不仅丰富了班本课程的理论内涵,还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教育者应继续深化对幼儿参与课程建构的研究,特别是儿童议事会在不同年龄段、不同课程内容中的应用,以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师在班本课程中的引导与支持能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亚敏.活用“儿童会议”让幼儿成为班本课程的自主建构者[J].山西教育(幼教),2023(5):18-19.
[2]袭琳.“我参与,我做主”儿童参与新模式——以G市社会福利院儿童议事会实践为例[J].社会与公益,2024(7):56-57.
[3]曹莉.倾听:教师设计活动的起点——从一则教育活动案例说起[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8):12-14.
[4]王小英,刘思源.幼儿深度学习的基本特质与逻辑架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0(1):3-10.
[5]王瑞芹.能力为本的儿童参与研究——以C机构儿童议事会成员参与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
[6]霍力岩,孙蔷蔷.建构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与发展本质特征初探[J].福建教育,2015(1):43-44,11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4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