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动力模型, 转化乡村初中学困生的实践研究
作者: 曹传和在当下教育发展格局中,乡村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肩负着为乡村培育人才、推动乡村振兴的重任。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育,一系列顶层政策的出台,既为乡村初中教育指明方向,也为解决学困生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聚焦乡村初中学困生转化问题,创新性构建“担当+”动力模型,以“担当+协同德育”“担当+深度学习”为主要实践路径,并搭建“担当+精准教研、担当+全员管理、担当+特色课程”的转化保障体系。通过实践研究,深入探讨该模型在激发学困生学习自觉、提升学习动力与学业成绩方面的有效性,为乡村初中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担当+”动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一)担当教育理论
担当是个体面对事务和挑战时的责任意识与积极行为。担当教育理论通过系统教育活动培育学生担当精神,其哲学渊源深厚,教育实践基础丰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关于美德与责任的论述,与担当内涵高度契合。在教育领域,担当教育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担责。我国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教育重要目标,实践也表明,参与担当教育的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力显著提升。
(二)协同德育理论
协同德育理论认为教育需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系统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当各系统要素产生协同效应,便能实现协同教育,包括协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理论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加工与运用,要求学生理解知识内在逻辑,灵活应用并创新。作为机器学习分支,深度学习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学习样本数据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学习能力。
二、“担当+”动力模型的实践路径
(一)担当+协同德育
协同德育理论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需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担当+协同德育”通过搭建家校社合作桥梁,为学困生营造全方位德育环境,激发担当意识。
1.学校—家庭协同
学校与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环境,其紧密配合对学困生转化意义重大。乡村初中学困生的家庭德育存在不足,部分家长因教育观念落后或精力有限,未能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研究表明,参与家校社协同德育的学困生,在品德行为和心理健康方面显著优于未参与者。
(1)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渠道。定期召开家长会,学校不仅通报学习情况,还邀请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开展讲座,向家长传授科学教育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担当意识。如指导家长通过让孩子承担家务,增强家庭责任感。
(2)家访能深入了解学困生家庭环境。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个性化教育策略,针对学生特点制定担当培养计划。如为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安排整理房间、周末家庭劳动等任务,并由家长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3)“担当家庭日”活动创新家校合作形式。学校设计亲子共同完成的任务,如制作晚餐、手工创作等,明确学生与家长分工,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责任与乐趣。活动后组织分享交流,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助力学困生在家庭场景中实现品德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2.学校—社会协同
学校与社会合作是协同德育的重要环节。依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体通过观察与模仿习得行为。学校联合社区、企业等社会力量,为学困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其在真实场景中体会担当价值。
(1)环保志愿活动是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典型实践。活动前,双方共同制定方案,教师通过讲解环保知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活动中,学生分组开展垃圾清理、环保宣传等任务。如在社区公园清理垃圾的小组,需主动维护环境整洁;负责宣传的学生,则要担当环保使者,主动与居民沟通。此类活动不仅增强了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提升了他们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2)职业体验活动由学校与企业联动开展。组织学困生参观企业,了解生产流程与工作环境,并参与简单任务。如在农业企业参与农产品分拣包装,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艰辛与收获喜悦,明确工作责任,培养职业担当意识。
(二)担当 +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理论聚焦知识深度理解与创新能力培养。“担当+深度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项目式学习,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将担当意识融入知识探索,提升学习效果。研究显示,参与深度学习项目的学困生,知识掌握与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升。
1.创设问题情境
依据问题情境创设理论,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困生实际水平与生活经验,设计真实且具挑战性的问题。
例如,初中物理教学中,以“设计高效太阳能热水器”为驱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热传递、能量转化等知识,收集材料特性数据。教师组织小组合作,为每名学生分配任务,如理论计算、材料收集、实验设计等。在协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知识运用与团队协作能力,更通过承担任务强化了学习责任感,实现知识学习与担当意识培养的双重目标。
2.开展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主动建构知识。教师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困生开展“担当 + 深度学习”。
例如,在乡村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布置“家乡生态环境调查与保护建议”项目。学困生需主动查阅资料,理解生态环境知识,运用调查方法实地考察,分析数据并提出保护策略。这一过程促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锻炼了信息处理、问题分析等高阶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三、“担当+”动力模型的转化保障体系
(一)担当+精准教研
精准教学理论主张以数据驱动教学,精准设计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担当+精准教研”以此为基础,通过深度剖析学困生学习状况,提升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
学校组织教师开展针对学困生的精准教研活动。教师收集作业、测试成绩、课堂表现、学习行为等多维度数据,综合分析定位学困生的学习特点与问题。以初中英语教学为例,部分学生存在单词拼写与语法运用错误率高、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教师团队据此制定个性化方案:对基础薄弱学生开展课余专项辅导,从基础语法入手,结合例句与练习强化理解,动态调整单词背诵任务;对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设计单词拼写、语法抢答等小组竞赛,及时表扬积极参与者并给予奖励。实践表明,个性化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英语水平与学习积极性,为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担当+全员管理
全员育人理论倡导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担当+全员管理”将这一理论融入学困生转化工作,通过强化教师担当意识,建立覆盖全面的管理体系,推动学困生全面发展。
学校完善全员管理机制,明确各岗位教师职责。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核心,全面掌握学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并定期与家长沟通反馈。学科教师则针对学科学习难点提供专业指导,如语文教师为阅读理解薄弱的学生开展课余专项辅导,教授阅读技巧、推荐读物并组织分享活动。除学业之外教师还重视学困生的生活与心理需求,对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帮助支持;心理上,通过谈心谈话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排解负面情绪,树立积极心态。
(三)担当+特色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智能组合,学困生同样具备潜力。“担当+特色课程”以此为依据,开发多样化课程,满足学生多元智能发展需求,拓宽成长路径。
学校结合本地资源与学生需求,开设针对性特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聚焦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情绪调节方法。职业规划课程则帮助学困生明确发展方向。课程从职业认知出发,介绍各类职业特点与要求,并组织企业参观、职业模拟等体验活动。如安排学生走进工厂了解生产流程,参与社区服务感受社会工作价值,助力学生发现兴趣爱好与职业倾向,为升学就业做好准备。
本研究构建的“担当+”动力模型,从多维度探索乡村初中学困生转化路径。“担当+协同德育”整合家校社力量塑造品德;“担当+深度学习”提升学习能力;“担当+精准教研”“担当+全员管理”“担当+特色课程” 提供保障支撑。实践表明,该模型有效激发了学困生学习自觉,提升了学习动力与成绩。但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如样本范围有限、长期效果跟踪不足。未来需扩大研究覆盖范围,优化模型细节,探索其在不同教育场景的适用性,持续为乡村初中教育质量提升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平原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