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

作者: 何宝红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与教师而言,教师的课堂管控能力、教学设计的梯度、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等等;与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特质、学习习惯、学生的固有知识体系等等。在这一系列的因素当中,学生的参与度有着决定性作用。

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回应;表现在认知上,就是能够生成深度思考,主动建构思维链接;表现在情感上,就是对学习环境、学习过程有高度认同感。

理想的课堂,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生活的链接,有超越课堂的思维生成。学生有主动反思,向一切资源学习的意识。课堂上我们经常设定一些学生展演、板演的环节。这些环节的设定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学生的课堂行为反馈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展演、板演的“小老师”给其他学生二次学习机会。但是,更多的时候,展演、板演活动成了优秀学生的独角戏。怎样才能让台上的学生认认真真,台下的学生有事可做。让更多“群演”学生参与到展示活动中,成为自己学习的“主角”呢?

首先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关注更多评价主体。以学生展演、板演环节为例,分出一些目光投向台下的学生,通过手势、目光等告诉这些孩子“你听的很认真”,并通过小组加分、个人加星”等给予清晰的评价。

其次做好空间引领,让思维跳跃起来。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行四边形?”这个问题的发出为例。这个问题很宽泛,宽泛到学生不知道从何着手。如果我们在前面加上一些限定词,让学生思维的空间有一定的界限,既开阔了视域,也活跃了思维。“上学的路上,你看到过那些平行四边形?”“你的玩具有平行四边形吗?”打开视域,不等于毫无边界。没有边界的视域等于处处都是边界。这堂课上如果老师的问题是“校园里,你见过哪些平行四边形?”想来“车位”会是更学生的链接。

最后用好小组合作,增加活动场域。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是把学习群体缩小化,单位时间段内让每个学生拥有更多的参与时间与机会。把班级群体活动变成小组活动,让更多的孩子有参与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团结协作的体验。

学生参与度不仅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也是建构课堂生态的必要条件。构建起学生积极参与立体图景。当学生能够完成从行为到情感再到认知的立体参与后,教学效果自认而然的就会产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