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出题力”培养手记

作者: 陈亚云

一年级的孩子天然带着童话般的想象力,他们眼中的数学是“小鸟飞走”“糖果分享”“大熊猫吃竹子”的故事。若只要求他们机械做题,无异于折断了思维的翅膀。于是,我尝试将“出题”融入日常教学让孩子从“被动接受者”变成“创造者”。

一 、从模仿开始:给想象力一个支点,让思维萌芽

初尝试时,孩子们学习了加法以后知道了什么是信息,什么是问题。怎么列式。于是就松鼠图,问孩子们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生活中是不是还有很多。比如,我手里有3个糖果,妈妈给了我1个糖果。我现在一共有几个糖果?谁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列式呢?从我结合生活的例子出发。让孩子们也想想生活中的场景,出一道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孩子们立马来了兴趣,同学甲说:“盘子里2个苹果,奶奶又买来了2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出完题以后不着急让他自己列式,问问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一听帮助人,都举起了小手,促使整个课堂的氛围到达了高潮。然后就继续选孩子来出题,但是突然觉得孩子们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都想出,怎么办呢?为了让孩子们每个人都能思考出什么样的题,来发展创造力,我决定让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人出题,一人解决,再换位置。这样就能促使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我说看看你能不能出一道把他难住的题,只看见孩子们的脸上漏出的笑容,都想出一道难的题目把同桌难住。

二、模仿不是禁锢,而是让思维站稳脚跟

在学习一图四式的时候,想着天天枯燥的计算让孩子提起不了兴趣,而且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画画,于是我们就来上一节画画课吧,瞬间孩子的两眼放光,立马来了开心起来,让孩子把画画本拿出来,把长方形的纸分成四宫格,把四个算式写在四宫格里,发挥你的想象,做画,示范,编数学故事,或者简单的看图列式。整节课孩子都画的非常认真,而且非常开心,原来这就是快乐教育吧。

有了一些经验以后,我就把“出题”融入到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比如,孩子们在从4个数中选出3个数,写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这个题是孩子错误率有点高的题,讲解时告诉孩子挑选的这3个数都是有关系的,而且4个算式都的用这3个算式,就让孩子们先在脑海里想3个数,写下来,不要按顺序写,再随便写1个迷惑他的数,插入中间。这样一道类似的题就出好了,还是一样让同桌作答,激起孩子对出题的兴趣,挑起孩子的胜负欲。

教育不是把学生修剪成整齐的灌木,而是让每棵树苗长出独特的年轮。当孩子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数学故事时,当孩子能用易错题创造类型题时……那些稚嫩的小脑袋瓜就在创造的驱使下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他们更爱数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