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与创新: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反思

作者: 李宏蕊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语文教学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反思,从教学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革新三个维度展开探讨,提出在坚守学科本质的基础上,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新样态。

一、教学理念的现代性反思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现象。当前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典型偏颇: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字词句篇"的机械训练层面,将文本肢解为应试知识点;另一极端则过度追求课堂的“热闹”,以浅表化讨论替代深度阅读。

某校《背影》教学案例显示,教师用30分钟讨论"父亲翻越月台是否违反交通规则",导致对文本情感内核的解读流于形式。

(2)核心素养的整合路径。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教师应建立“三维融合”意识:在《岳阳楼记》教学中,既引导学生鉴赏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又通过”先忧后乐”的精神探讨实现文化传承,最终指向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实践的创新性探索

(1)大单元教学的系统重构。打破单篇课文局限,以主题为纽带整合教学资源。如将《孔乙己》《范进中举》《装在套子里的人》组成“病态人格”专题,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洞察社会根源,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践数据显示,实验班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较传统教法提升27%。

(2) 情境化学习的深度实施。创建真实语言运用场景:在新闻单元教学中,组织学生成立“校园通讯社”,通过采访、撰稿、编辑全过程实践,将记叙文写作转化为真实交际任务。此类项日化学习使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得以提升。

(3)数字化技术的合理嵌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赤壁赋》的月夜江景,借助AI写作平台开展诗歌仿写训练。但需警惕技术异化风险,某校调查显示,过度依赖多媒体导致28%学生产生”图像依赖症”,削弱了文字想象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突破性转型

(1)过程性评价体系构建。建立"成长档案袋",收录读书笔记、创意写作、课堂辩论视频等多元材料。某实验学校采用”三维九格"评价量表(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修养),使教学反馈更具诊断性。

(2)表现性评价的实践创新。设计“文化传承人”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后,结合家乡民俗完成调研报告并进行答辩。这种评价方式使知识运用率达91%,远超传统纸笔测试的63%。

四、教师发展的持续性思考

(1)专业阅读的广度与深度。语文教师需建立“T型知识结构”,既深耕文学、语言学等学科本体知识,又涉猎哲学、心理学等跨学科领域。调查显示,年度阅读量超过20本的教师,其课堂生成性问题质量高出均值42%。

(2)教学反思的常态化机制。采用"临床式课例研究"法:录制常态课视频,组建教研共同体进行微格分析。某教师通过12周的持续反思,将课堂有效提问率从35%提升至68%,学生思维活跃度显著改善。

结语:语文教学的革新需要回归"立人“本质,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寻找平衡点。教师应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思维发展的推动者、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文化场域。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

3.格兰特威金斯《理解为先模式》

4.佐藤学《教师的挑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