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思考

作者: 阳熹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使命。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审美体验、重标准答案轻个性解读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停留在表层,难以形成深层的审美体验和创造表达。这种现象的产生,既与应试教育导向有关,也与教师对审美教育的理解不足密不可分。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的技巧训练,而是需要建立在对文学作品的深度感知、情感共鸣和思维拓展基础上的综合素养培育。在此,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重视审美感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始于审美感知,没有敏锐的感知力就谈不上创造力的发挥。初中阶段是学生感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语文教学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唤醒和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如《春》这篇课文,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春天的画面,感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生机与"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的柔美。这种通感教学法能够打通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使文字描述转化为立体可感的形象。又如,《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对比感知活动。先让学生阅读原文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描写,再展示工业化城市景观图片,通过强烈反差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陶渊明笔下理想世界的美好。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审美感知,还引发了学生对现实与理想关系的思考。感知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七年级可以从单篇课文的细节感知入手,随着年级升高,逐步发展到单元整体感知和跨文本比较感知。再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就可以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进行联读,让学生感知不同时代文人相似的家国情怀,这种拓展性感知能够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激发审美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想象是审美创造的核心环节,没有想象力的参与,文学作品的解读就会变得干瘪无趣。统编版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当善加利用。如《安塞腰鼓》一课,描写了黄土高原上雄浑壮阔的腰鼓表演,文中大量使用短句和排比,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看一段真实的安塞腰鼓表演视频,然后闭上眼睛,仅通过课文的朗读,在脑海中重现表演场景,比较两种体验的异同。这种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内在视觉能力,使文字转化为心灵图像。《背影》是一篇情感真挚的散文,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尤为动人。教师可以在此处设置想象补白环节: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时心里在想什么?他买橘子时的动作细节是怎样的?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填补文本空白,这不仅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也锻炼了创造性想象能力。对于古诗词教学,想象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描写,可以让学生想象苏轼当时所处的环境、他的表情动作、内心的思绪波动,甚至可以让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重新描绘这一场景。通过这种转化练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会诗词意境。

三、深化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离不开真挚的情感体验,冷冰冰的分析无法产生有生命力的创造。语文教学应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如《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留学日本时的师生情谊,文中藤野先生批改讲义、关心解剖图等细节体现了跨越国界的师者仁心。教学时可以设计"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的活动,让学生以鲁迅的口吻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这种情感输出能够内化文本的人文价值。而《孔乙己》则提供了复杂情感的体验机会,学生既会对孔乙己的遭遇产生同情,也会思考造成他悲剧的社会原因。教师可以组织讨论:如果你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会怎样对待孔乙己?这种道德两难问题的探讨,能够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思考。

四、强化审美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的最终体现是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思考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统编版教材中的"写作"板块和综合性学习活动为此提供了良好平台。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季美景"学习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春》的写法,描写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要求运用至少三种感官描写和两种修辞手法。这种模仿性写作是审美表达的起点,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表现手法。八年级下册"学写故事"单元,可以结合《社戏》一课,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次有趣经历,并写成小故事。重点训练学生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营造氛围,如何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支架:开头如何设置场景,中间如何制造小冲突,结尾如何自然收束。九年级的审美表达则应更具思想深度,如学习《精神的三间小屋》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并写作"我心中的三间小屋",表达对人生价值的理解。除了书面表达,还可以采用戏剧表演、配乐朗诵、微电影制作等多元形式。例如学习《屈原(节选)》一课后,可以分组创作并表演"屈原投江前的一场对话",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总之,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系统化的审美感知训练、想象力激发、情感体验深化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理解力和创造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