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室的数学
作者: 王金颖在教授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后,我有了许多深刻的体会。
教学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挑战是学生对“千米”这一较大长度单位缺乏直观感知。在日常生活里,厘米、米的概念相对容易建立,因为身边的物体长度很多都能用这两个单位衡量。然而千米,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太过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多种方式在课前让学生感知100米的长度,想象10个100米的长度。
首先是带领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10米有多长,通过米尺或软尺进行测量,并记录本组是怎么测量出10米的。然后让小组长带领本组组员走一走10米,数一数你走了多少步,感受10米的长度,建立10米的长度概念。然后在韩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测出100米的长度,在两端各站一个学生,让其他孩子从一端看向另一端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感受,孩子们都觉得人好小,离得好远。接着我让孩子们都亲自走一走,感受一下100米有多长。走完后我问孩子,你有什么想说的,和同伴交流一下。最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任务,通过电瓶车的里程数或其他工具,估一估自己从学校到家的距离有多远。
回到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公路上的里程碑、汽车行驶速度表等涉及千米的场景,从视觉上加深他们对千米的印象。
在课堂活动环节,小组讨论的形式效果显著。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千米,孩子们积极发言,提到了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更好地理解了千米的应用场景,还锻炼了合作交流能力。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单位换算时容易出错,例如将3千米换算成米时,不能准确地乘1000。这反映出他们对单位之间的进率理解不够深刻。
为了巩固知识,课堂练习的设计至关重要。我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目,包括填空、选择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如“小明家离学校2千米,他每天步行上学,每分钟走50米,几分钟能到学校?”这既考查了单位换算,又考查了简单的行程问题计算。通过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但仍有少数学生需要额外辅导。
在教学方法上,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是关键。通过举例让知识变得生动起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同时,对于单位换算等易错题,需要更多的专项练习和详细讲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扎实地掌握“千米的认识”这一重要知识点,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生活中的长度测量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