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应对困境与策略:小学生认知重构与法治教育的双重路径
作者: 乔支柱 吴黛摘要:针对校园欺凌事件,剖析小学生因认知发展特点导致的识别困境,含易混淆嬉戏与欺凌边界和难以辨识隐性伤害。本文提出双重路径:认知重构通过情景模拟、专题课程培育行为边界意识;法治教育依托主题班会同时引入司法力量,以案例教学明晰违法标准。二者结合形成防治合力,阻断欺凌向犯罪演变,构建校园安全长效机制。
一、小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困境
校园欺凌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治理的焦点问题。2023年3月河南郏县某初中发生4名女生持续掌掴同学1小时事件,同月山西太谷发生6名学生殴打致伤案件。2024年3月邯郸某中学恶性刑事案件,同月贵阳发生4名学生殴打、辱骂同学的校园欺凌事件。2024年9月河南鹤壁技师学院学生手持板凳多次砸向另一名学生头部。以上校园欺凌事件共同揭示了校园欺凌行为从侮辱、暴力到犯罪的演变轨迹。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学校环境中,一方通过体力、人数或社交地位等优势对另一方故意施加的持续性伤害行为。其手段包括身体暴力、言语侮辱或社交孤立,旨在造成受害者身心损害。 欺凌萌芽行为若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未得到及时的教育,则很容易发展成为标准的欺凌行为。 校园欺凌的持续性和隐蔽性特征,导致未接受系统性教育的小学生难以有效应对。
二、困境的成因
(1)识别困境:校园欺凌的边界模糊性:小学生互动行为中存在显著的“嬉戏-欺凌”特征,此现象是儿童发展阶段性特征与社会化过程的交织结果,小学生处于道德与情感发展的早期阶段,难以准确判断行为边界。他们常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语言试探建立社交关系,但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同理心,易将伤害性行为误认为“玩笑”,这导致小学生行为边界具有模糊性。
尽管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明显的单方性、侮辱性与持续性特征,与普通打闹存在本质差异,但小学生也难以准确识别。例如,若有学生名字与“宝石”读音相似,当课堂教学涉及该词汇时则会引发集体学生哄笑。在小学生眼中,平时称呼该生为“宝石”的行为可能只是认为是喊外号的行为,但该行为一旦具备了长久性、持续性甚至带有侮辱性的特征后,则该行为具备构成校园欺凌的要素。
(2)认知困境:对犯罪边界的认知模糊: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7-12岁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逻辑思维仍依赖具体事物支撑。这一理论表明,校园欺凌中有多重欺凌形式如言语侮辱、社交孤立等抽象的伤害,小学生难以理解这些行为中的欺凌特征,小学生常将校园欺凌误解为“玩笑”或“正常冲突”。
小学生行为具备易转化性,这使得校园欺凌行为具有动态演变特征。例如身体欺凌方面,学生行为早期可表现为相互推搡,中期可转化成单方面的反复殴打,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难以认识到其行为从玩闹变成欺凌的转折点。而小学生更是难以准确却分欺凌行为与犯罪行为的界限。当小学生效仿电影情节对同学进行暴力行为时,其主观心理或并没不想犯罪,但其行为外观已然构成犯罪。
三、应对校园欺凌的策略
(1)重构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增强小学生的边界性认知。校园欺凌从本质上而言,是一般违法行为,但基于小学生的未成年人身份,即便做出校园欺凌行为,其所承担的也是减轻过的法律责任。应当认识到校园欺凌是违法行为,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如欺凌行为导致他人严重受伤,该违法行为会转变成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而一旦出现犯罪行为,那么对他人以及对行为人自己,都将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识别校园欺凌是小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前提。能否精准识别校园欺凌决定了小学生能否妥善应对之。最高法将精准开发法治教育课程并创新宣传方式,强化校园法治建设,培养学生自觉守法意识。 校园欺凌的持续加害性,使其与普通玩闹产生区别。这也决定了在该课程中,应着重区别校园欺凌行为的边界,如此可让小学生准确认识到什么是校园欺凌。
小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课程,重构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最直接的是专门课程。可开发专门的《校园欺凌应对与预防》课程,在该课程中可融合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别校园欺凌。在课程中,可开展一系列认识校园欺凌的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制作认识校园欺凌手抄报、组织排练校园欺凌情景剧等。
(2)法治教育进校园:基于重构的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应当准确判断校园欺凌可能转变成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标准,该关键在于小学生能否认识到其行为是否超越欺凌行为的边界与犯罪行为的边界。这要求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深入小学生心中,也要求小学生能够准确知晓什么行为是犯罪,从而不去做出犯罪行为。
除了常态主题班会课进行法制渗透教育,还可邀请司法、检察、公安部门的普法人员定期进校园开展公益法治讲座,将最新的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可填补有关校园欺凌的系统性法治知识的空白。从实践经验来看,一次法治教育公益讲座可以覆盖上百至上千名左右的小学生,同时可将法治思维和法律知识植根于学生心中。在法治讲座内容中,从法律视角分析校园欺凌的危害以及该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微电影、案例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有效路径。
校园欺凌的持续隐蔽性与动态演变特征,加上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局限性,形成了“识别难-认知弱-应对缺”的闭环困境。破解这一困局需构建认知重构与法治教育的双重干预体系:通过校本化的课程开发,强化学生对“嬉戏-欺凌-犯罪”行为链的边界认知;联动司法部门开展案例式法治教育,在认知层面建立“行为-责任”的因果关联。最终形成“精准识别欺凌行为、清晰预判法律风险、主动规避违法升级”的防治闭环,为遏制校园欺凌恶性演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欺凌研究中心.《校园欺凌界定、类型》【EB/OL】,中国反校园欺凌网2025-3-1.
(2)刘京翠,赵福江.学生个体因素对校园欺凌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十五省(市)的调查和实验学校的访谈数据[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28-3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最高法:将为学校开发防范校园欺凌、性侵、诈骗、毒品等课程》[EB/OL]. (2022-02-17)[202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