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实践与思考
作者: 张梦雪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尤为显著。面对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孩子,教师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成长与自信。
一、古诗词教学的分层引导
在教授王维《鹿柴》时,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我鼓励他们通过想象画面、联系诗人背景等方式,深入体会"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并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先聚焦于识字和理解诗句字面意思,比如通过图片、动作演示帮助他们理解"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光影变化。这种分层引导既让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思维拓展,也让基础弱的学生逐步建立学习信心。
二、文言文学习的差异化策略
《精卫填海》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我组织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精卫精神的现实意义;而对于识字和理解文言文有困难的学生,则采用"分步拆解法":先疏通字词,再用故事接龙的方式复述内容,最后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例如,让一名学生扮演精卫,另一名扮演大海,通过对话体会"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坚持。
三、个性化辅导助力成长
课余时间,我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设计专项辅导。对于识字困难的学生,利用汉字卡片游戏、偏旁归类等方法强化记忆;对于阅读理解较弱的学生,则通过"共读短篇+提问互动"的方式,逐步提升他们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读一篇记叙文时,先让他们找出"谁、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再慢慢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做"。
四、作文教学的阶梯式指导
写作方面,对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尝试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如通过"五感观察法"(看、听、闻、触、想)丰富内容;对写作困难的学生,则从"句子扩充"开始训练,比如将"小鸟飞走了"扩展为"一只黄色的小鸟拍拍翅膀,飞快地消失在天空中"。此外,建立"作文进步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语文教学不是流水线工程,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个性化培育。只有尊重差异、因势利导,才能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节奏中感受文字之美,收获学习的成就感。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成为所有学生绽放光彩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