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打鼾需警惕腺样体肥大
作者: 张文韫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打呼噜,往往以为是“白天玩累了”“睡得沉”,甚至觉得这是“生长发育快的表现”。实际上,青春期打鼾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腺样体肥大的问题。本文介绍腺样体肥大相关知识,减少误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腺样体肥大的表现
腺样体是位于鼻腔后方的一团淋巴组织,是一道“免疫屏障”,可过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和过敏原。正常情况下,腺样体在儿童6~7岁时发育到最大,青春期应逐渐萎缩至几乎消失。然而,由于空气污染、二手烟、尘螨过敏、反复感冒等因素,一些青少年的腺样体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异常增生,出现腺样体肥大。
当腺样体堵塞鼻腔超过70%时,孩子会不自觉地用口呼吸,引发持续性打鼾。这种鼾声与成人不同:声音沉闷、节奏忽快忽慢,夜间可能突然出现呼吸暂停(超过10秒不喘气),伴随身体扭动,甚至惊醒。第二天早晨,孩子常感到口干舌燥、头晕乏力,上课时注意力涣散,明明睡了8小时却像没休息一样。长期缺氧还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烦躁易怒、记忆力下降等,一些家长会误以为是“青春期叛逆”。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家长需高度警惕:持续打鼾(每周超过3晚),睡眠中频繁翻身、憋醒,甚至尿床(缺氧影响神经系统);白天习惯性张口呼吸,说话带“闭塞性鼻音”(像感冒时囔囔的声音);反复鼻塞、流脓涕,服用感冒药难以缓解;学习效率下降,性格变得易怒或迟钝,体育课跑步气喘加重;面容逐渐改变:牙齿不齐、黑眼圈加重、眼神呆滞。
腺样体肥大的危害
长期口呼吸会引发“腺样体面容”——上唇短厚外翻、下颌后缩、牙齿排列不齐,脸型逐渐变长。这种面容改变的原理在于:当鼻腔被堵塞,孩子不得不抬高下巴、前伸脖子来维持呼吸,面部骨骼和肌肉在发育关键期被迫适应错误姿势。
更隐蔽的危害藏在身体内部:夜间缺氧会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导致身高发育滞后,腺样体肥大儿童的平均身高比同龄人低3~5厘米;鼻腔堵塞还会诱发反复中耳炎(耳闷、听力下降)、鼻窦炎(黄脓鼻涕、头痛);严重时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增加成年后患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
腺样体肥大的诊断与治疗
确诊腺样体肥大并不复杂,耳鼻喉科医生会用细长的电子鼻咽镜(无痛检查)或低剂量CT观察腺样体大小。根据堵塞程度分为:轻度(<50%):观察+鼻腔冲洗;中度(50%~70%):鼻用激素喷雾(如糠酸莫米松)+抗过敏治疗;重度(>70%)或伴睡眠呼吸暂停:建议微创手术。
腺样体肥大可选择手术治疗,腺样体切除术多采用低温等离子技术,通过40℃~70℃的低温精准消融肥大组织,几乎不出血,术后第二天即可进食流质食物。
打破误区:这些传言别轻信
“打呼噜说明睡得香”:深度睡眠应是安静平顺的呼吸,打鼾=呼吸道受阻。
“切了腺样体会降低免疫力”:腺样体在青春期本应萎缩,手术去除的是病理性增生部分,不影响正常免疫功能。
“等成年自然就好了”:腺样体可能在20岁后萎缩,但缺氧导致的身高、智力损失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