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作者: 梁红 李雪

家校共育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0

家庭与学校教育理念的差异、沟通不畅等因素,导致部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本文剖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探索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青少年群体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障碍问题

学业压力与考试竞争让许多青少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产生焦虑情绪。当青少年无法达到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或在学业上遭遇挫折时,自责与无助感容易转化为持续性的抑郁情绪,表现为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失去热情,甚至回避社交。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健康,父母频繁争吵或过高的期望,会使青少年长期处于不安状态,难以建立稳定的情绪模式。

2.人际交往困扰

同伴关系是青少年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渴望融入集体,获得同伴认可。但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个体间的性格差异、兴趣分歧容易引发矛盾。当在小团体中被忽视或排挤,或与朋友产生观念冲突时,青少年可能会陷入孤独、失落的情绪,甚至产生社交恐惧。师生关系也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若教师采用严厉的教育方式,或因沟通不足误解学生,会让青少年对学校环境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与心理健康。家庭中的亲子沟通不畅同样是人际交往困扰的重要来源,父母与孩子在生活观念、价值判断上存在代沟,部分家长习惯以命令式口吻教育孩子,导致青少年不愿向父母敞开心扉,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3.自我认知偏差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探索与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外界多元信息与评价体系容易干扰其自我认知的形成。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媒体塑造的完美形象和流行文化推崇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当看到网络上光鲜亮丽的虚拟人设,或周围同学展现的优势时,部分青少年会不自觉地进行比较,过度放大自身缺点,产生自卑心理。家庭的教养方式也对自我认知产生重要影响,过度溺爱会让青少年高估自身能力,形成自负心态;而过于严苛的批评教育,则可能使青少年低估自己,缺乏自信。学校的评价体系若过于侧重学业成绩,会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否定自身价值,产生自我认知偏差。此外,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使其在面对挫折时难以客观分析原因,容易将失败归咎于自身能力不足,进一步强化自我认知偏差。这种偏差导致青少年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无法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影响其心理健康与个人发展。

应对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家校共育策略

1.推进理念协同,树立科学育人观

部分家长存在教育理念落后、方式不当等问题,难以与学校形成育人合力。学校可通过“智慧家长课堂”线上直播课,为家长提供学习科学教育理念的便捷渠道。家长在课程中能系统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升预防和识别子女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

2.促进资源整合,构建支持体系

促进资源整合、构建支持体系,是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保障。学校可建立“三类学生”(特殊身体、特殊心理、特殊家庭)信息数据库、协同育人活动场所信息数据库、协同育人工作队伍信息数据库,形成学生心理健康信息预警平台,精准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情况和可用资源。同时,整合教育、妇联、民政等部门以及心理健康教师、志愿者等协同育人工作队伍,统筹各方资源,实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全方位关注和支持。这种资源整合的方式,让学校和家庭在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时不再孤立无援,能够借助专业力量和社会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帮助,构建起坚实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

3.健全沟通机制,畅通交流渠道

健全沟通机制、畅通交流渠道,是家校共育中及时了解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关键环节。学校可针对心理测评预警学生开展上门家访行动,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组成专业团队,与学生、家长围坐而谈,营造温暖信任的交流氛围,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化解家庭矛盾冲突,让家校沟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设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多种方式让家长了解学校情况。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即“设立一部热线电话、开放一个联系邮箱、搭建一个师生沟通交流平台、组建一支学生信息员队伍、建立一个问题处理和反馈机制”,畅通学生问题反馈渠道。这些举措打破了家校沟通的壁垒,使双方能够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共同解决,让家校沟通成为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桥梁,确保教育信息在家庭和学校之间顺畅传递。

4.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心理韧性

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心理韧性,是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如举行亲子搭档的“信任击球”“协作接龙”等游戏,可以在游戏中融入挫折教育;七巧板拼接区变身“情绪魔方”,让青少年在几何图形的拆解重组中,直观理解人际关系的弹性与边界。可针对初三学生开展“抓中考好运”等趣味游戏,“人生同行者”角色扮演、“我的自画像”绘画治疗等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学会缓解压力的技巧,增强心理韧性。这些实践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亲身体验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心理韧性,提升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能力,使家校共育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结语

通过推进理念协同、促进资源整合、健全沟通机制和开展实践活动等家校共育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未来,家庭和学校应进一步深化合作,不断探索创新家校共育模式,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助力其身心健康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