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作者: 方立源

特殊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0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对于促进残障人员劳动就业以及医疗保障等有着明显的帮助。本文从特殊学生心理特点的角度出发,结合特殊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介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以此来帮助更多特殊学生健康成长并更顺利的融入现代社会生活。

特殊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

特殊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听力、视力、肢体、感官或语言等方面,也会存在于情绪(心理)方面。特殊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一般表现为自卑冷漠、自私孤僻、胆小懦弱、烦躁焦虑等。除此之外,他人的不理解甚至嘲笑也会加剧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对他们作出有效的引导,会对他们的学习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还会导致他们无法顺利融入社会。因此,特殊学校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校园、家庭、社会以及他们自身等方面入手。

特殊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学校方面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教师给予及时的心理指导。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组建社团,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参与到社团中,学习歌唱、乐器、手工等方面的知识,促使学生投入到社团学习和练习中,减少孤独感和自卑感,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问题。

家庭方面需要配合学校的计划,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其中,教师作为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要做好对家长的引导,定期开展家长会或者通过班级群通知、家访等方式向家长分享学生的动态,密切关注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表现,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给予开导。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家长关注自己孩子的内心需求,多陪伴他们到户外走走,更早、更多的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和社会,以此来有效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方面需要积极营造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比如,通过现代网络媒体呼吁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和关心特殊人群,不要占用为特殊学生准备的盲道等资源;社会组织开展对特殊学生的关怀、帮助活动等,让特殊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除此之外,一些企业和公司也可以适当放宽招聘要求,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让特殊学生能够立足于社会,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

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学校核心内容。为帮助特殊学生适应校内外生活,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设计契合其发展规律的多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从“家校共育”出发,号召家长带孩子参与课外体验,发挥其创造力,提升学习与动手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社会也应提供更多对特殊学生的关怀、帮助,加强学习和就业支持,为他们打造心理支持网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