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小学语文,培养朗读能力很重要

作者: 石晓芳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石,对于小学生而言,它不仅是识字认词的途径,更是培养语感、深化理解、激发情感的重要方式。培养朗读能力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朗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让朗读成为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有力工具。

以“角色代入”激发情感共鸣让朗读“活”起来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朗读课文,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一组扮演“蒲公英妈妈”,一组扮演“苍耳妈妈”,还有一组扮演“豌豆妈妈”。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朗读“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啪的一声,豆荚炸开”等核心语句。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加入表情和动作,如模仿蒲公英种子随风飘舞的轻盈,苍耳种子牢牢挂住的顽皮,以及豌豆荚炸开时的雀跃。通过沉浸式的朗读体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还能让静态的文字“活”起来,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乐趣。

结合“图文对照”突破难点让朗读“细”起来

语文课本中配有大量彩色插图,这些图像是辅助朗读的“支架”。以《黄山奇石》一课为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仙桃石”“猴子观海”等插图,鼓励学生描述石头的形态特征和所处环境,培养其观察能力。然后,指导学生将画面内容与课文语句对应朗读,如用惊叹的语气读“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那石头真像一只猴子望着云海”,在图文转换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能准确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还能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画面,激发想象力。

借助“节奏韵律”培养语感让朗读“美”起来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韵律美,教师可以通过节奏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朗读美感。以《树之歌》一课为例,教师可先呈现原文“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与改编版“杨树高,榕树粗,梧桐树叶似手掌”,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两组句子。通过“壮”与“掌”的押韵(ang 韵),以及“粗”与“掌”的失韵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押韵带来的声韵呼应感,从而建立对汉语韵律美的初步认知。

然后,教师可采用“拍手打节拍”的方式,带领学生以“轻—重—轻”的节奏模式朗读,如“杨树ˇ 高ˇ,榕树ˇ 壮ˇ”,通过肢体律动强化对“二字一顿”韵律节奏的把握,使学生在重复练习中体会汉语平仄交替的韵律美。

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配合手势、身体摆动等肢体动作进行朗读,将文本节奏转化为具象化的律动体验。如读到“梧桐树叶像手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树叶舒展的动作,在声形合一中深化对语言节奏与情感表达的关联认知。通过这种融合听觉、动觉的节奏训练,学生不仅能掌握朗读的韵律技巧,更能在感知语言音乐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实现语感培养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