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以德润心

作者: 陈晓荣 王卓越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0

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肩负着传承文化、塑造品格的双重责任,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在文字的海洋中汲取智慧,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在交流与思考的碰撞中塑造品德。

培养学生道德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道德品质、人文素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品德、道德教育,结合课程性质、任务、特点,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观念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初中生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和周围的世界,对道德问题有了初步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良好的道德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语文教师应以阅读为引,指导学生阅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现代文学作品如巴金的《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从阅读中汲取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加强学生的品德实践

课堂既是传授语言知识的场所,也是践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深化课堂讨论,如碰到道德思辨问题,师生围绕课文开展深度交流,是品德实践的重点,教师既要带领学生剖析课文内容,又要促使学生深入探究道德话题,作出正确的价值评判。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人物的道德情感和行为选择,激励自己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集体、奉献社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生道德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课堂教学、设计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对不良价值观的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例如:教师可围绕“敬业”主题,开展“寻找身边最美劳动者”征文或演讲活动。学生需要主动采访身边的劳动者,包括清洁工人、教师、社区志愿者等,了解他们的工作故事和敬业精神,最后在班级里进行分享。通过采访、写作、讲述,让学生感受“敬业”,懂得尊重每一个平凡岗位的奉献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时,能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能坚守道德底线。

通过具体、鲜活的教学实践,语文课不再是空洞说教的场所,而是学生感知道德温度、操练价值判断、试验品德行为的德育花园,让“立德树人”在语言文字的滋养中生根发芽。

结语

语文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知识与品德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凸显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和道德内涵,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养分,让文字的力量在学生的品格中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道德之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