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描绘光影之美,激发艺术感知
作者: 张星月
光影不仅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更是艺术家传递情感、构建画面层次的核心语言。在高中美术中通过系统的光影教学,学生既能掌握写实绘画的基础技法,又能在光影变幻中深化对艺术本质的感知,切实提升艺术鉴赏水平,培养独特的审美判断力,并在创作实践中激活创造力,让光影教学真正成为美育落地的重要载体。
解析光影:自然规律与艺术表达的双重密码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光影的认知可从科学原理与艺术表现两个维度展开。从物理学角度看,光影效果源于光的直射、反射、折射等物理现象,受光源强度、角度、环境色等因素影响,最终形成明暗交界线、投影、反光等丰富的视觉层次。例如: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运用“渐隐法”,通过柔和的光影过渡塑造人物立体感,正是对光影物理规律的精妙运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光源下同一物体的光影差异,在科学解析中培养理性观察习惯,使学生逐步建立从“视觉感知”到“审美分析”的认知框架,提升对光影造型逻辑的鉴赏能力。
在艺术语境中,光影不仅是客观再现的手段,更是艺术家主观情感表达的载体。教师可借助经典画作赏析,引导学生领悟“光影即情感”的艺术创作理念。比如,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画作的光影表现,撰写情感分析报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发现同一光源在不同艺术家笔下,能通过明暗、色彩的主观处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意境。这种深度解读训练,可有效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其对艺术主观性的理解能力。
营造情境:构建沉浸式光影感知课堂
高中美术课堂需通过多元情境设计,激活学生的感官体验与创作潜能。教师可利用教室空间搭建“光影实验室”,在窗口设置可调节的百叶窗,配合台灯、反光板等工具,让学生观察同一物体在侧光、顶光、逆光等不同光源下的形态变化。例如:让学生描绘石膏像在逆光下的轮廓——强光勾勒出物体边缘的金色线条,暗部隐入阴影却保留微妙的色彩层次,这种“轮廓发光”现象能直观展现光影的造型力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光影实验方案,记录不同光影效果带来的心理感受,并尝试将其转化为绘画创作,以此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技法训练:从基础摹写到创意表达
几何体是理解光影规律的最佳切入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用铅笔描绘正方体、圆锥体组合的明暗关系,注意用不同力度的笔触区分亮面、灰面及暗面的层次。例如:圆锥体的明暗交界线并非僵硬的线条,而是随曲面弧度逐渐变化的“面”,需通过侧锋排线表现虚实感。通过此类练习,学生能跳出技法窠臼,认识到光影是观察世界、思考生命的独特视角:当他们在美术馆凝视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时,看到的不再是孤立的光影技巧,而是通过对耳垂光点与面部阴影的细腻解读,理解画家如何用光线塑造人物的灵魂深度。这标志着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已从“技法识别”升维至“情感共鸣”,真正实现了审美特点、鉴赏水平与创造力的综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