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得角,“旧城”传来新的歌声
作者: 阿兹猫第五阶段
驶入北大西洋的终章
北大西洋上的佛得角地扼美、非、欧、亚四大洲的海上交通要冲,埃及苏伊士运河开通前,它是从欧洲绕道非洲去往亚洲的海上航线必经之地,也是大西洋航行必须停靠的中转站,著名航海家达·伽马、哥伦布等都曾经到过此地。佛得角迄今仍是各洲远洋船只及大型飞机过往的补给站,被称为连接各大洲的“十字路口”。从19世纪开始,普拉亚的贸易日益繁荣,城市初具规模,1858年正式建成普拉亚市。

邮轮停靠在西非岛国佛得角首都普拉亚(Praia)的港口,“Praia”在葡萄牙语中是“海滩”的意思。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西非,温暖的海风拂面,我看着大西洋沿岸长达一公里的海滩,山坡上五颜六色的房屋、整洁的街道,还有当地人友善的微笑,这地方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更好,难怪被誉为“西非的天花板”。
历史上的中转站
佛得角群岛的十几个岛屿均为火山岛,首都所在地圣地亚哥岛是主岛,面积也最大。1462年,葡萄牙航海家诺利登陆圣地亚哥岛之后,就把该地命名为大里贝拉(Ribeira Grande,葡萄牙语意指大河),18世纪末更名为旧城(Cidade Velha),以区别于佛得角另一个岛屿上的同名城市。因其是欧洲在热带地区的第一个殖民地,见证了欧洲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和奴隶史,大里贝拉历史中心旧城(Cidade Velha, Historic Centre of Ribeira Grande)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佛得角唯一的世界遗产。

首批葡萄牙殖民者抵达佛得角70年后,大里贝拉初具城镇规模,良好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贩运非洲黑奴的集散地。海边的皮洛里广场是当时奴隶受刑的地方,他们被当众绑在大理石柱上,这个1512年立起来的华丽石柱,见证了葡萄牙殖民者把圣地亚哥岛变成贩卖非洲黑奴转运站的历史。从几内亚海湾沿岸贩运来的黑人,在这里经“教化”、恢复体力后,再由纷至沓来的黑奴船运载,横渡大西洋,贩卖到南美洲的种植园去。由于当时黑奴买卖盛行,这里成为葡萄牙帝国的贸易重镇。


走在当年殖民者建起的街巷里,街道的格局依旧保持着500多年前的样子。“这里被称为香蕉街,因为当年的房屋屋顶都是用香蕉叶做的。”向导向我们介绍着。这条街道不长,一拐弯,就到了玫瑰圣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of the Rosary),这座教堂建于1495年,是佛得角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如今,教堂在西班牙相关机构的资助下得以维修重建。进入教堂里面,大殿很朴素,能够看到的旧物就是一处小拱顶。而另一处是殖民时代最具象征性的大教堂,破损更严重,仅留下残垣断壁,据说正在等待西班牙修复资金到位。
海边咖啡厅里的歌声
我们驱车来到山顶的圣菲利佩要塞,当年大里贝拉城日渐繁荣,逐步积累起巨额财富,使其成为海盗船攻击的目标。为了守护城池,1593年当地人修建了这处要塞,但最终没能阻挡海盗船的攻击。1712年,赫赫有名的法国海盗雅克·卡萨特(Jacques Cassart)攻克要塞,将大里贝拉城夷为平地,迫使人们迁移到普拉亚,而大里贝拉则沦落为“旧城”。我们登上经过维修后的城堡,视野非常开阔,下面的建筑和港湾一览无余。遗址除了修复的围墙,还保留着瞭望台、垛口、铜炮、兵营地基、储水的水井等。
佛得角从1495年沦为葡萄牙殖民地,作为热带地区的第一个欧洲殖民前哨,旧城见证了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的历史和奴隶制的历史。1951年成为葡萄牙的海外省,由总督统治。1956年,在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领导下,开展争取民族独立的群众运动。终于在1975年7月5日,佛得角正式宣布独立,成立佛得角共和国。

午后的阳光炙烤着,这座赤道附近的小城进入了一天中最炎热的时刻。于是我们来到海边的咖啡厅休息。这片地区是当地最繁华热闹的区域。因为长久的民族融合,佛得角人的颜值都很高,女孩漂亮,男孩帅气。咖啡厅里的乐手用当地方言弹唱着,似乎大西洋的海风的确催生出许多诗意的歌曲。“佛得角出了很多音乐家,音乐就像是流淌在我们身体的血液一样。然而在殖民统治时期,人们为了反抗,用音乐传递情报,被当局发现后就禁止人们唱歌。”向导向我们介绍着本土音乐和音乐家的故事。

然而,这个小小岛国的音乐不仅没有被禁锢,竟然还诞生了格莱美奖得主——国宝级歌手西莎莉亚·艾芙拉。我随便点开一首她的歌曲便被吸引了,她那深沉的音色带有强烈的感染力、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思乡情绪:“你是天空的明星,你是多沙的海底,你是个贫穷的国家,却充满爱意”……这首歌是佛得角的真实写照。


海边的小广场上,昔日的“奴隶柱”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周围售卖手工艺品的摊贩热情地推销着商品,不远处的美丽海边,几个打扮时尚的佛得角姑娘正在自拍……大西洋的海风逐渐吹散了历史的阴霾,如今的这个前葡萄牙殖民地,犹如它的音乐一般——阳光、温暖又纯净。
至此,我的大西洋史诗航行落下帷幕。
(责编: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