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那条英雄的河

作者: 徐宝勇

这个假期,我回到林口县老家,清风裹挟着故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在乌斯浑河畔,我久久伫立,向奔流的河水致敬,向长眠于此的八位年轻女杰不朽的英魂致敬。

走进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我的脚步不自觉地放轻,唯恐惊扰了这凝重的岁月。玻璃展柜中一件褪色至灰白的军装静静的放置着,仿佛又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的烽火。旁边那支早已锈迹斑斑的钢笔,如同被岁月尘封的呐喊,在无声地述说。墙上冷云烈士的照片无声地凝视着我,她的面容清秀,目光却异常坚定。我不禁想起了那决绝身影,是何等的勇敢和义无反顾。

时间倒流回1938年那个萧瑟的深秋。日寇的铁蹄踏碎祖国山河,抗日的火种却在寒风中倔强燃烧。为掩护抗联大部队转移,冷云等八名女战士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她们却被敌人围困在乌斯浑河边。在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敌人的进攻,誓死不屈。她们如磐石般屹立在岸边,背后是咆哮的河水,眼前是步步紧逼、穷凶极恶的敌人。当时年纪最大的冷云不过23岁,最小的王惠民年仅13岁。敌人以生存为诱饵,妄图瓦解她们钢铁般的意志,而她们彼此相视,眼神中只有一片清澈的凛然,“宁死不当俘虏!”——这六个字在历史的天空下铮铮作响。她们毁掉仅存的枪支,彼此挽紧臂膀,毅然决然地朝乌斯浑河深处走去……她们以生命为笔,用青春的热血在刺骨的寒流中写下永不沉没的英雄宣言。

步出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肃穆的纪念碑静静地矗立于河畔。河水流逝,英雄的身影却在记忆里更加清晰。八位年轻女战士用柔弱之躯点燃了不灭的精神火焰,在民族记忆深处刻下永恒坐标。她们用生命证明,信仰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力量。八女已逝,但她们从未消失——她们化作了乌斯浑河底不沉的火种,在每一寸被她们的热血浸染过的土地上,持续照亮后来者脚下的征途。

乌斯浑河依旧日夜奔流,这是一条英雄河,这河水融合着不屈的身影,早已流进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红色传承中一条永不封冻的河。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

(编辑·谢奇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