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壳中的烽火硝烟

作者: 杜添野

在依安县依安镇红色文化教育展馆的展柜中,一枚布满锈痕的子弹壳在灯光下泛着微光。这是当年抗联战士在依安境内突围时遗留的物件,弹壳缝隙里嵌着的黑土仿佛还留存着当年的温度。作为在依安长大的“95后”,这枚子弹壳像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我与家乡红色历史间那道门扉。

儿时跟着爷爷去县城,总会被那座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石碑吸引。爷爷常说,碑下长眠着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他们中有的尚未成家,有的还是家中独子。那时的我尚不明白“牺牲”的分量,只觉得石碑上的五角星红得夺目,如同生生不息的火种。

直到升入高中,学校组织参观依安镇红色文化教育展馆,我才首次在实物与影像中拼贴出那些陈封的往事。爷爷后来告诉我,很多战士牺牲时才二十几岁,与我如今的年纪相仿。那些在历史课本中常以“佚名”出现的抗联战士,忽然在我眼前有了具体的轮廓:或许他们也爱哼唱东北小调,或许他们写信时会将“娘”字写得格外醒目。

去年暑假,我以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在展馆担任讲解员。一次接待退休教师团队时,一位奶奶指着展柜中的“识字课本”湿润了眼眶。那是土改时期依安妇女夜校使用的课本,粗糙的草纸上用毛笔写着“翻身”“解放”“共产党”字样。奶奶说,她的母亲曾是夜校学员,将课本藏在炕席下,每日教她认一个字。母亲临终前还念叨着,若没有那些女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她这辈子都只能是“睁眼瞎”。

这次经历让我开始留意展馆里那些“不起眼”的展品:墙角生锈的锄头,曾被抗联战士用作农民装扮掩护身份;展柜深处的煤油灯,灯罩上还留着从前地下党员开会时的烟熏痕迹。我开始翻阅县志、走访村里的老人,将碎片化的故事串联成线。依安火车站旧址曾作为地下交通站,传递的情报被藏匿在馒头之中;县城老邮局的地板下,或许至今仍埋着未被取出的密信……这些故事都被我融入到解说之中,很受听众的欢迎。

夕阳将展馆的玻璃幕墙染成赭红色。那枚子弹壳宛如一个坐标,标记着过往与当下的交汇点。作为生长于红色热土的青年,我们虽然无法亲历战火,却能接过那些未写完的篇章——就像展馆留言簿上,我用钢笔写下的字句:“子弹壳里的风声,正在我们的血管中呼啸。”

这片黑土地上的红色印记,从来不是封存在时光里的历史,而是持续生长的生命刻度。当我在大学课堂上探讨“青年使命”时,眼前总会浮现展馆里那盏煤油灯,微光虽渺,却曾照亮过沉沉黑夜。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编辑·牟晶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