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清的烽火与新生

作者: 吴佳乐

站在十二烈士山的山脊上,脚下的每一寸黑土,都浸透着两种气息:一种是稻米的清香,另一种是岁月沉淀的硝烟味道。这里是宝清,黑龙江省东部的“北大荒明珠”,不仅是年产50亿斤粮食的“天下粮仓”,更是镌刻着抗联忠魂的红色热土。

“十二烈士山”这个名字,在1938年那个寒冬,由战士年轻的生命铸就。东北抗联第五军三师八团的12名战士,为掩护大部队转移,在这里与300多名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刺刀拼弯了,就与敌人肉搏。当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赶到时,雪地里的12具遗体仍保持着战斗姿态。周保中在日记里写下:“寒风悲号,似为烈士哭泣;苍松挺立,如代英雄扬威。”如今,山脚下的纪念碑前,总有群众自发献上的鲜花,那是黑土地对英雄最朴素的祭奠。

在宝清,这样的红色地标星罗棋布。黄玉清山埋葬着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部政务处主任黄玉清,1940年他在这里率部突围时中弹牺牲,口袋里还揣着未写完的战斗报告;李烈士溪旁,至今仍能见到当年抗联名将李红光和战友们饮马的石槽。这些地名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热血在三江平原上写下的永不褪色的传承。

宝清的土地,见证过最残酷的战斗,也孕育着最蓬勃的希望。1956年,当铁道兵复转官兵们踩着没膝的沼泽走进荒原时,脚下的土地还残留着战争的创伤。他们在抗联密营的遗址上搭起马架子,向亘古荒原宣战。那些曾为抗联战士们遮风挡雨的白桦林,成了北大荒人的“行军帐”;当年抗联战士们饮过的宝石河水,浇灌出第一片稻田。而宝清则用“二十连丰”的成绩单告慰先烈。富硒大米的温润,红小豆的饱满,南瓜的甘甜……当无人机掠过七星河湿地,金色的稻田与碧绿的沼泽交相辉映,宛如大地铺开的锦绣,这一定是先烈们憧憬的“可爱的中国”的模样。

当夜幕降临,国能宝清煤电化园区的灯火与千鸟湖湿地的星空交相辉映,英雄的故事仍在延续。正如当地民谣所唱:“十二烈士山常青,挠力河水永不停,黑土埋着英雄骨,长出稻浪颂忠诚。”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宝清这片浸润着热血与汗水的土地,正以“龙江高质量发展最强县”的姿态,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红色篇章。那些镌刻在山河间的名字,那些融入黑土里的红色精神,永远是照亮前路的星光。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编辑·谢奇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