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 致敬尚志英魂

作者: 付俊哲

脚下的黑土地广袤而厚重,它孕育了我的家乡——尚志市。这是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城市,更是一座传承着红色精神的丰碑。这座城市的名字,源自一位令人敬仰的抗日英雄——赵尚志。作为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赵尚志的故事早已融入我的血脉。

赵尚志,1908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年少时便目睹了国家的苦难和民族的屈辱,这让他内心燃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1925年,赵尚志在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读书期间和进步同学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开展学生爱国运动,后经中共哈尔滨支部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赵尚志毅然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最前线。在东北沦陷的炮火中,赵尚志振臂疾呼:“中国人都挺直腰杆,鬼子就永远跪着!”在他的努力下,珠河反日游击队以“专打鬼子不扰民”的铁律,在松花江畔点燃抗日火种。赵尚志深知,想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必须有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他根据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和日军的作战方式,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游击队的战术,如伏击战、夜袭战、麻雀战等。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赵尚志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率领部队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日本侵略者发出的无奈哀叹,日本关东军一直视赵尚志为“心腹大患”。

小时候,爷爷经常给我讲述赵尚志的故事。他说,赵尚志在战斗中非常勇敢,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从不退缩。寒冬的冰趟子岭,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极寒中,五千日军正像铁桶般围拢。赵尚志满脸冰碴趴在雪地上,用冻僵的手指紧扣扳机,目光却穿透漫天风雪望向远方:“兄弟们,咱们要让鬼子知道,中国人的骨头是铁打的!”经此一役,毙伤日伪军二三百人。爷爷的讲述,让我对赵尚志充满了敬佩之情。那时我不懂 “英雄” 二字的分量,只觉得这个能在枪林弹雨中冲锋的人,一定有钢筋铁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赵尚志的抗日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勇敢、坚定、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我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每当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我就会想起赵尚志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依然坚持斗争的场景;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看到服务对象眼里的笑意,我忽然懂了:要把英雄的精神融入日常,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平凡的日子里发光发热。

走进尚志市城区,环岛中心赵尚志将军的青铜雕像傲然挺立,戎装飞扬;尚志市烈士陵园内,珠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高高耸立,直插云霄;尚志碑林内,600多座抗联石刻形成的抗联碑刻群,字字句句都书写着对抗联英烈的崇敬。尚志市是革命老区,是英雄的城市。亲爱的青年朋友们,走进尚志市,去聆听赵尚志的故事,去感受红色精神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

(编辑·姚晶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