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要塞风云录
作者: 李可欣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边境城市——虎林市。在虎林市有一个名为“虎头”的镇,可以说是家乡最著名的旅游景点。群山之中蜿蜒着一条乌苏里江,它从这里向北流至抚远最东端,在境外与黑龙江合流,最终流入太平洋,虎头镇是它的起点。乌苏里江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而虎头地下要塞就被“藏”在乌苏里江畔的密林深处。
虎头要塞是侵华日军为长期霸占中国并进攻苏联,于1934—1939年间强迫数十万中国劳工秘密修筑的永久性军事工事。要塞正面宽达12公里,纵深30公里,地上军用机场、大型火炮阵地密布;地下结构复杂,设施完备。虎头要塞工程浩大,素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1945年8月8日,苏军出兵东北,8月15日日军投降。位于虎头要塞的日本守军因通讯原因拒降,苏军与抗联部队经过持续11天战斗,于8月26日攻克要塞,全歼日军。现如今,虎头要塞已经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在虎头要塞的纪念广场,矗立着八位抗日英雄的全身塑像,分别是李兆麟、李杜、王一知、周保中、李一平、陈荣久、金日成、李延禄。他们是1933—1945年间东北抗联及抗日武装的杰出领导者。沿着参观路线,我们来到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博物馆一层展厅主要展出“东北沦陷,日伪治下的虎头镇要塞概貌”。往下走就来到了日军当时修建的地下要塞,这里的环境阴暗潮湿,数不清的路口错综复杂,宛如迷宫。在这里能清楚地看到日军当时的生活环境:浴室、食堂、弹药库、发电站、医院、指挥室等设施一应俱全,有的可以进出汽车,有的配有飞机库。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的罪证,时刻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
在回家的路上,我透过车窗望着那处抗日英雄全身塑像,用手机拍照发在了朋友圈置顶,配文:“在烽烟四起的岁月里,你们用热血书写忠诚之歌。”
伟大抗战精神需要我们世代传承下去,让那些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勇敢,永远在新时代的奋斗里闪耀光芒!
作者单位:牡丹江大学
(编辑·牟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