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历史见证
作者: 徐越在祖国的东北端,坐落着一座如璞玉般美好的边陲城市——东宁。这片占地七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着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群,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历史。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宁人,我从小就常听长辈们提及东宁要塞,只不过那时在我眼里,它只是家乡土地上一个模糊而特别的名字。直到真正翻开那段历史,我才真切意识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竟承载着如此沉重且沉痛的过往。
1934年,随着侵华日军的到来,东宁这片宁静的土地沦为了人间炼狱。为实现长期侵占中国、觊觎苏联远东地区的野心,日军强掳了大批的中国劳工和战俘修建要塞工程。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寒冬里,劳工们身着单衣,在刺骨的风雪中搬运巨石;酷暑时节,又在烈日炙烤下挖掘坑道。饥饿、疾病与残暴的折磨如影随形,许多人倒下后再也没能站起来。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7万劳工被迫参与工程修筑,其中半数以上因劳累过度、饥饿或折磨惨死。这些血泪交织的往事,让东宁要塞成了一座用血汗和白骨堆砌的“死亡工程”。
这座绵延上百公里的地下堡垒,四通八达,内部作战指挥室、弹药库、发电所一应俱全。日军妄图凭借这个要塞群,将东宁打造为长期侵略的前沿阵地。终于,历史的转折在1945年8月到来,在东北抗联战士的配合下,苏军对负隅顽抗的日军发起猛攻,最终赢得胜利。
时光荏苒,如今的东宁要塞遗址已入选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走进遗址博物馆,锈迹斑斑的刺刀、劳工破旧的草鞋、沾满血污的镣铐,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惨痛历史;复原的地下工事里,昏暗的灯光、潮湿的石壁,仿佛仍回荡着当年的枪炮声与呐喊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抗日战争的痕迹。一位参与研学的大学生感慨道:“站在这里,我真正理解了‘和平来之不易’的含义。”
东宁,这座边陲小城,不仅是中国军民浴血抗争的见证,更是全世界爱好和平者共同的精神遗产。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东宁要塞的历史价值愈发凸显,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用奋斗续写和平与发展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编辑·国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