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研究
作者: 陈尧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4-0026-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了六大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新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凭借,是承载语文课程内容、架构课程体系、创新语文教学模式等若干相互关联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集合体。设计与实施需要遵循五要素,即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资源与学习评价。基于情境的学习任务群设计需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任务,厘清其学习思路。
一、基于情境的学习任务群设计优势
(一)情境教学概述
情境教学是以知识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学情为根本、以生动丰富的教学场景为载体,构建的“情境 + 教学”课堂。常见的教学情境有想象情境、语表情境、生活情境、媒体情境、游戏情境等,情境的作用是服务于教学,重点以学生为核心,以兴趣为主线,将知识与情境关联起来,实现知识点的深入浅出。情境教学具备真实性、灵活性、互动性与复杂性特点,将其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中,并与任务群关联起来,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考验。
(二)基于情境教学的优势
学习任务群可理解为“学习 × 任务 × 群”,在不同元素的融合中,教学空间更加庞大,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情境教学为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保障,将其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优势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兴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可确保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可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关注。以情境为载体设计任务群,可创设直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完成任务,循序渐进地落实课程教学自标;以情境为主线实施任务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完成情境任务,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小学生处于学习初期阶段,后期学习之路更加艰难,要想确保学生时刻拥有高昂的学习兴趣,必须以情境为教学之道,借助丰富直观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同的群任务。
第二,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学习任务群重在“群”,实现了小任务的整合。在不同任务中,又包括资源整合、内容整合、方法整合等,这些都是拓展学习空间的关键所在。举例来讲,在“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中,教师需要从阅读方法、阅读内容、阅读资源、阅读情境等方面展开研究。情境是六大要素中的重要一项,整合了不同学习任务,在任务的聚焦中,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不再受到教材限制,而是跳出了课本。从语文学科教育属性分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而情境教学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第三,构建课程学习框架。情境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任务群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等,体现了教学的全面性与综合性。与此同时,情境教学给予了学生提问、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整个过程为知识教学构建了框架,也为学生学习知识谋求了福祉。要想体现语文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与全面性,教师必须围绕情境设计与实施任务群,帮助学生在群任务中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新课标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将能力教育置于首位。学习框架的构建是学习方法积累的基础,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故此,教师在任务群教学中,应借助情境的优势落实能力教育目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思考
(一)明确任务设计目标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编排,每个单元有不同的主题,包括人文主题、自然主题等。要想以单元教学目标为指向,教师必须挖掘其中蕴含的语文要素,并以课程自标、学生学情、任务情境等方面为核心,推动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以教材中的人文主题为例,其不仅揭示了不同单元蕴含的文学内容,还为新课标政策的落实提供了理论经验。为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教师应通过重新建构知识体系的方式加强主题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设计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体现任务群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主要收集了一些童话故事。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应遵循单元知识的核心要素“想象”,设计不同的任务群,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情境任务如结合文本资源给予学生想象空间。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一些童话故事,丰富学生阅读空间,使其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经验,将其作为开发思维潜能的一把钥匙。或以课后习题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单元知识。整个过程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既能加深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能力,又能培养其写作能力。
(二)掌握情境任务内涵
基于情境的学习任务群创设不是为了教学目标渲染学习氛围,而是需要注重任务群之间的关联性与逻辑性,帮助学生在群与群之间的关联中更好地享受学习过程,完成情境任务。小学生天性好玩,教师应遵循学生天性,以情感为主线引起学生的共情,进而立足于兴趣实施教学。在教与学的契合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究欲望更高,文学素材积累主动性更强。此时渗透任务评价,可帮助学生厘清自身学习的缺陷与不足,进而在后期完善优化。从小学生文学认知能力视角分析,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应融人任务要求、学习资源、任务评价等。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为例,宏观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调查民情、惩治恶人、兴修水利。三部分内容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假设教师在教学中逐个突破,或导致学生陷入重复性、机械化学习的困境。此时教师以语文要素分层的概念实施教学,既能消除传统教学弊端,又能为任务情境的设计提供有利条件。文章包含了“掌握故事、复述课文”的要素,可围绕这一要素创设任务情境。如:要求学生在原文复述中梳理信息,深人理解文章。完成文中“向魏文侯述职”这一任务,将学生带入西门豹的角色,体现其主观能动性。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紧扣三部分展开,是协助其厘清文章内容与教育价值的关键因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08.pd原版全文
(三)搭建情境任务支架
学习任务群重在帮助学生解读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任务群的影响力,在设计与实施中,必须注重任务群与教材内容的契合性,搭建任务群设计的情境支架。以情境为任务群设计的主线,需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框架。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收录的四篇课文均选自四大名著,教师可以结合名著阅读构建情境支架。以《水浒传》为例,教师应结合本单元的《景阳冈》导入。
任务一:名著中刻画了梁山108将的人物性格,包括36天罡和72地煞,每位英雄都有不同的经历,性格品质各有差异。在阅读过程中,应关注英雄人物的个人形象,为其制作一个人物介绍手册、卡片等,并结合自己的认知对人物进行排名。这一任务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名著故事梗概,主要以人物赏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任务二:转换人物角色,将某一英雄的经历转移到另一英雄身上,思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豹子头林冲为例: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野猪林被救——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山寨大并火——梁山参站——南征北战——病逝六和寺。将林冲的经历转译在武松身上,会在哪个环节发生变化,尝试为武松编写一段经历。
三、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案例
结合上述对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的思考,笔者认为将其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可行的。基于情境设计学习任务群,应注重目标设计、逻辑内涵、学习支架等方面的建构。如何将其实施于教学全过程,接下来笔者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例展开设计,并在设计的同时探究实施策略,以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一)解读教材内容,设计学习任务
名著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古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遗留,是学生认识古代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主线。教师在名著单元教学中,应传递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如跳读法、猜读法、精读法等,消除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畏惧心理。从教学目标与“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分析,可以发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古典名著阅读方法”。在学习任务的指引中,教师可尝试构建群与群结合的任务情境,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与“整本书阅读”的融合,在融合中帮助学生厘清群与群之间的关系。六大任务群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并非独立存在。在解读教材内容的同时,需要与任务群达成契合,为深度阅读提供可能性。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同样需要学习整合不同的任务群,在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情境的同时加强群之间的关联,促进教学成果更加理想,充分体现学习任务群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整合任务群基本要素,创设任务情境
学习任务群包括六大要素,以情境为主线,需要整合学习资源、学习内容等。在基本要素的整合中,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空间更广,学生接触的信息更庞大。语文具备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学习任务群理念的渗透符合学科教育属性,基本要素的整合正是提升任务群教学效率的关键。本单元包括五个板块: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课文包括《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前两篇为精读,后两篇为略读。《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选文有改动),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借助天象“借”走曹操大量弓箭的故事,其中涉及鲁肃、周瑜等人物,是赤壁之战的一个环节。《景阳冈》选自《水浒传》,讲述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记叙了石猴在水帘洞被拜为猴王的故事。《红楼春趣》选自《红楼梦》,内容以贾宝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为主,是第七十回的一部分。
《草船借箭》与《景阳冈》课后设有“阅读连接”和“资料袋”,为学生提供了对应的原著片段,这些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使其主动走进古典名著阅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快乐读书吧"这一部分对名著阅读做出了指示,教师在古典名著阅读指导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设计阅读方案,引起学生对名著的重视。以《草船借箭》为例,教师可以搜集《三国志》中关于赤壁之战的记录,或者以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为主,在阅读资源的整合中丰富学生的学习空间。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融入新媒介资源,如线上平台对《三国演义》的解说视频、关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的影视剧等。在跨媒介阅读中,学生对古典名著阅读兴趣更高,此时教师设计任务情境,可确保阅读成果事半功倍。
任务一:阅读《三国演义》整本书,总结不同篇章主题,制作阅读图表,实现阅读过程可视化。或制作一张人物关系图,厘清名著中的人物关系。任务二:创编一个情景剧,将名著中感兴趣的环节记录下来,小组合作以视频的形式演绎,并配上背景音乐。任务三:评价其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并说明理由。以人物评价组织交流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审美素养。情境任务的设计实现了学习资源、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的整合。本单元习作是写读后感,前期的情境任务设计为学生的读后感积累了一些资源,可确保学生的写作质量有所提升。同时,习作又是辅助学生阅读的一种方式,对任务情境设计与实施有一定的辅助性。
(三)组织实践活动,培养阅读习惯
实践活动是区别于理论指导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情境任务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在实践活动设计中,应注重任务群与活动的契合性。本单元是古典名著阅读,涉及一些古代汉语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为主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准备生字本,学习一些古代汉字,掌握古今异义。结合这一任务群,可设计“汉字趣味多”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积累的汉字。在班级合作中,学生学到的汉字越来越多,任务群教学目标也会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落实。又如“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本单元知识都与历史存在一定的关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适当接触一些历史知识。围绕这一任务群,教师可创设“我来讲历史”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学生的活动表现是教师评价的标准,在评价中,需要给予学生自评、互评的机会,在三方评价综合中,可给予学生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结果。学生在评价信息中,对自身能力方面的不足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更加清晰。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在评价中发展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情境在学习任务群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构建课程学习框架。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素质教育目标得以落实,新课标政策的指导性价值得以体现。基于情境在学习任务群中的优势,教师应严把教育质量关,充分运用当前符合教育需求的资源、设备等,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全面的课程教学空间,为情境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夯实基础。在后期教育中,学校还应加强师资力量的整合,增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为研究新颖的教学模式提供交互平台。只有将学习任务群发挥到极致,才能确保语文教学在传统基础上改革发展,并为后期教育提供丰富经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馨予.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情境创设的基本特性[J].教学与管理,2023(35):30-33.
[2]唐玉华.情境统摄:单元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构建——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J].华夏教师,2023(28):60-64.
[3]杨静.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研究的回顾、现状及反思[J].教学与管理,2023(27):76-82.
[4]廖碧兰.小学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落实[J].华夏教师,2023(25):41-42.
[5]林丽燕.学习任务群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统编版小学语文高段教学内容为例[J].亚太教育,2023(13):102-104.
[6]韦柳涛.小学语文教学“学习任务群”实践路径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6) :56-58.
[7]陈蓓蓓.小学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建构[J].语文建设,2023(10):76-80.
[8]李作荣.设置可感情境,夯实“任务群”践行之基[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4) :28-30.
[9]张缩影.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优化设计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3):79-8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