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读思达”教学法的运用策略研究

作者: 陈华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4-0030-04

古诗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古诗文理解难度相对较高,一些小学生难以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无法深化理解、拓展创新。但是,“读思达”教学法有机结合了阅读、思考与表达,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新时代对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需求。因此,文章深入探究“读思达”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及其运用价值

(一)“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

“读思达"教学法主要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和教学实践的反思。教授余文森认为,教学改革不仅仅是理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方法的创新。他强调从知识走向素养,需要将知识转化为素养,而不是削弱知识本身。所以,在多年的观察和实践中,他提炼出了“指导一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进一步总结形成了“读思达”教学法。其内涵在于通过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实现知识的深加工和内化为素养。

(二)“读思达”的运用价值

从“读思达”的内涵来看,有机结合阅读、思考、表达三环节,让小学生以连续的学习状态完成古诗文阅读学习,可依托于教学衔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其价值意蕴可总结如下:

第一,培养思考与分析能力,体会文化内涵。“读思达”教学法通过详细阅读古诗文内容,帮助学生重构知识系统,通过对古诗文内容的思考与分析,体会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多种课堂表达环节的衔接下,如任务驱动、情境创设等,学生在沉浸式的环境中认清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思考其从何而来,最后表达出来,展示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

第二,促进古诗文深度学习。“读思达”教学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包括美读、思悟和拓达三个路径。其中,美读是基础,教师通过阶梯式上升的朗读方式,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思悟是核心,通过带领学生深人思考,将知识内化为程序性知识;拓达是最终目标,通过鼓励学生表达,将内化的知识输出和外化,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学习,还能够组织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逻辑表达,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且,在“读思达”教学法实践中,还注重深度阅读、辩证思考与有效表达。深度阅读追求全面理解,培养学生的深层感悟能力;辩证思考鼓励学生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有效表达则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艺术,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读写,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写作中达到更高境界。

总的来说,通过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读思达”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并在其中逐渐体会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促进核心素养落地,实现能力发展。

二、基于古诗文教学分析“读思达”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一)美读:激趣引领,品读想象

平仄、押韵、对仗和节奏等构成了古诗文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在“读思达”教学法的运用下,为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需从古诗文的韵律特点出发,组织学生进行朗读。但是,传统的朗读较为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新时期,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工具,以情境创设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朗读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

以2024统编版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秉持阶梯式上升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诗文当中的生字,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文意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篇古诗文中,生字词包括“篱”“惟”“蛱蝶”等,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希沃白板等多媒体工具或是一体机,以象形文字为激趣点之一,利用直观展现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与记忆。攻克生字词后,需要将重点放在“句”上。部分小学生在朗读古诗文时,虽然整体很顺畅,但是没有节奏,不能体现出古诗文的韵律美,这与美读大相径庭。所以,教师在肯定学生阅读流畅后,需带领学生做好句读的勾画,以“日长篱落无人过”一句为例,教师可以句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朗读的美,然后在诗句停顿之间用斜线划开,发挥对学生的提醒作用,使他们感受到古诗文特有的语感和韵味。当学生有所了解后,教师可进行范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诗文节奏、重音和语调的感受,然后以模仿为引导,逐渐使学生掌握古诗文的朗读技巧。最后,情境创设,优化学生的朗读感受。在实际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使用教材中的配图或者播放与田园风光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能够直观认识到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等诗歌中描绘对象的特点,帮助学生获得整体的形象感知和美好的情感体验。然后,搭配音乐、视频等,让学生在放松舒缓的音乐中,一边看着田园风光的图片,一边朗读,在音乐和画面的双重刺激下更好地进人朗读情境。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与感受,实现与诗文创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篱笆旁没有行人的原因,并结合农业生产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感悟过程当中体会到农民的繁忙与劳作的辛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诗文的学习效果。

(二)思悟:互动对话,多维思辨

在思悟环节,教师可通过积极引导师生、生生的交流与互动,同时灵活搭配探究活动等,让学生在品读、想象、探究中思考,完成对古诗文画面的构建,加深阅读理解。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出塞》为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的美好心愿。

1.深度对话,勾连对比

为促进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为学生组织相对自由、开放的课堂活动,使他们有勇气质疑并提出问题,相信自己思考的结果,从而在阅读中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在设计问题时,教师提出与“出塞”相关的问题,如“诗歌中的战士们为何出征?”“他们有着怎样的心情和愿望?”等,引导学生深人思考。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负责解答一个问题,并在全班进行分享。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出塞”这首诗的“读思达”教学,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边塞诗作品,引导学生分析、阐述边塞诗的特点,如描绘边塞风光、抒发战士情感等,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类诗歌的风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其他问题,让学生沉浸在质疑、猜想、思考当中,比如“为什么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仅仅在思念李广吗?”等。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学生将主动思考,并梳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在对比时,可以将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作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写景叙事与议论,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期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09.pd原版全文

2.资料拓展,追问思辨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认识到学生认知的差异性以及浅薄性,所以,教师可继续使用希沃白板等多媒体工具,展现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诗人为何会寄托这样的心愿。比如,秦朝到唐朝的战况统计图,以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边关将士打仗时的惨烈情况。这类属于创作背景,教师还可以结合古诗文的特殊意义或是诗人的生平遭遇等,将其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嫁接,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的跳板。当学生直观了解后,有助于他们的进一步思考,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问题回答,由教师引导、肯定,加深学生对《出塞》内容与情感的理解。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穿插互动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并以爱国情怀为切入点,完成高质量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同时,促进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等,供学生对比阅读,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或是以生动内容为切入点,讲述边塞地区的风俗习惯,如战士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等,增添学生对边塞生活的感性认识等,帮助学生更生动地了解边塞历史。回归教学本质,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守关将士的缘由,教师可结合唐朝疆域图,点出突厥与唐朝的边界,然后结合秦汉以来突厥人翻越边塞并人侵的所作所为,以及边塞修筑长城、关口的意义,将古诗中抽象的思维具象化,让学生了解边塞收官的重要价值。

另外,在对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雪梅》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可基于“读思达”教学法引导学生对诗文内容及其意象进行个性化解读,从而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与逻辑思维,促进学生认知的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梅花的形象,并要求学生从诗文当中总结雪和梅二者的特性即“雪白梅香”,并要求学生针对这一说法进行延伸思考,将其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自我认知以及经验出发,深化其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关注到学生审美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逐步养成,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在诗文创作背后所蕴藏的精神内涵与思想情感,体会到人各有所长这一生活感悟。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其他运用雪和梅两种意象的诗文创作,使学生能够从古诗文的学习和理解过程当中感受到梅花的精神象征,理解其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同时要求学生体会到诗文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梅、雪的美,深度体悟古诗文的独特魅力。

(三)拓达:诗文互改,联系生活

在拓达环节,教师可将前两个教学环节的所得与实践操作相连接,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化诗为文,然后诗文互改,从而增添文采、学会表达。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宿建德江》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宿建德江》中的具体场景,如江水、小船、月亮、天空等,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画面,然后进行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诗人的位置,感受诗人在建德江畔的所见所感,为化诗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为实现情感共鸣,教师可引导学生深人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元素,如诗人的孤独、思乡、寂寞等,引导学生体会并共鸣这些情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诗歌中的情感相结合,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视角,用文字表达出对诗歌情感的感悟和体验。在化诗为文后,教师可提供时间互改诗文,让学生在“琢磨”后完善自己的文章,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明显。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实现思以通达。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题西林壁》为例。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如学习上的难题、人际关系中的误会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中的“庐山真面目”和“身在此山中”的情况。或是抛出“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真面目”这一问题,运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视角或寻求外部帮助来“识得庐山真面目”。甚至可运用场景模拟或是实地考察等方式,如学生之间的争执、团队合作中的分歧等,通过角色互换来体验不同视角下的思考;或是爬山、参观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理。

(四)评价:述评感悟,读写结合

在评述感悟过程中,教师需从学生的理解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学会表达,从而实现融情于文的教育效果。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己亥杂诗》为例,教师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己亥杂诗》后的个人感悟,如是否对诗歌中的某些观点产生了共鸣,是否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有所启发等;或是引导学生反思诗歌中的哲理和启示,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些哲理,以及如何面对和解决类似的社会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一同评价《己亥杂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探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历史背景,以及这些问题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启示。其间,灵活运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比如阅读笔记、写作比赛、作品鉴赏会等形式,及时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综合评价学生对《己亥杂诗》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读写结合的方式较多,比如仿写练习、古诗创作、主题延伸等。仍以《宿建德江》为例,在仿写练习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模仿这首诗歌的风格、语言特点和意象运用,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或短文,通过仿写,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方式,同时锻炼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在古诗创作中,教师可以《宿建德江》为灵感,引导学生创作一则与诗歌相关的小故事或短文,故事可以围绕诗人的经历、心境变化或建德江畔的某个具体事件展开,让学生在创作中深入理解和诠释诗歌。在主题延伸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宿建德江》所蕴含的主题,如旅途的孤独、自然的宁静、人生的漂泊等,鼓励学生围绕这些主题进行拓展和延伸,用文字表达出自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感悟。针对学生产出的诸多成果,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化诗为文的分享会,让他们互相阅读、评价彼此的作品,通过互动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和启发,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读思达”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应围绕美读、思悟、拓达三环节,灵活运用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等方法,为学生创造生动的阅读情境,并拓展资料,开展对比教学,完善学生的阅读学习背景,从而锻炼他们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的能力,实现思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霞.以读促思浸润古诗文思以通达激活诗家语——“读思达”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行动研究[J].天津教育,2022(35):93-95.

[2]郭秀钦.基于核心素养的“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教师,2024(1) :37-38.

[3]郑瑜玲.从“阅读,思考,表达”探索语文古诗教学策略——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为例[J].孩子,2024(9):68-70.

[4]曲天立.从“膜拜赏析”到“创生运用”: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古诗教学实践——以《雪梅》为例[J].语文建设,2023(2):28-31.

[5]刘茂勇.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古诗教学重构——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为例[J].语文建设,2022(16):32-3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0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