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李若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4-0054-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内容须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一个学习任务群包含若干个指向同一目标的学习任务,各自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的层级递进关系。群文阅读要求教师将多篇具有内在联系的文本加以整合,形成群体式阅读单元,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目标构建多维阅读框架,需要教师依托学习任务群组织“单篇解读 多篇对比 综合运用”的进阶教学过程。

一、确立学习任务群类型,明确群文阅读教学侧重

《语文课程标准》依据文本功能和内容整合程度,将学习任务群划分为三个层面,共六个具体类型,不仅考虑文本的体裁、题材,还关注文本在不同情境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从文本类型看,学习任务群在题材、篇幅、体裁等方面各有特色。比如,实用类文本强调信息的精准传递,包括考察报告、新闻报道、留言条等;文学类文本涵盖不同题材的小说、童话、诗歌等作品;论述类文本则注重观点表达和逻辑推理。从文体发展角度看,文本的类型与体裁是社会生活需求的映射,不同文体的兴起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变化。因此,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不仅要关注文体的静态特征,还需要把握文本功能的动态发展规律,实现任务类型与文本类型的匹配与创生。同时,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的“一篇课文”模式,借助群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实践能力。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万物有灵”主题所编排的四篇课文均为散文,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借助物象表达情感,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5\~6年级)学习内容要求为“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语言表达经验,感受文学的审美价值,并掌握创意表达的方法。单元内精读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和略读课文《珍珠鸟》在内容上既各具特色又存在内在的联系,共同指向“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图1)。从教学内容来看,群文阅读的教学侧重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借助物象抒发情感的方式,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描写事物的外形、特征和行为来表达感情;第二,帮助学生发现课文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比如《落花生》中“做有用的人"的道理、《珍珠鸟》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第三,通过阅读积累语言表达经验,为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提供方法和素材。从语文要素的角度来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这是本单元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支点,结合习作主题“我的心爱之物”,旨在引导学生将课文中学习到的“借物抒情”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白鹭》描写白鹭形体 《落花生》借助花生的特美、动态美,表达作者 点,表达“做有用的人”对其诗意的赞美。 的人生意愿。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珍珠鸟》通过描述人与鸟美好的情谊,表达《桂花雨》借助“桂花“信赖,往往创造出美香”“摇花乐”的回忆,好的境界”的感慨。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要求,细化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一)读: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内容

群文阅读文本数量多、类型多样、主题关联紧密,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多文本的基本信息。扫清字词障碍是群文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读得懂、读得透的必要基础,才能在阅读中提升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所选文本的主题和类型,预设高频词汇、难解词语和文化背景词汇,将其整理成表格并要求学生在群文阅读前自主识记。然后,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多个文本中的高频词、同义词或反义词等,发现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差异,为群文深度阅读铺设坦途。

对本单元,教师可以提前提供一份包含24个生字和30个常见词语的列表,这些字词大多数在四篇课文中都有出现,比如“白鹭”“镜匣”“嗜好”等。任务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识记这些字词,通过拼读、书写以及理解字义,逐步掌握这些词汇的正确读法和写法。学生可以先通过语音识读的方式,读准每一个字的音调和发音,尤其对“难”“空”等易混淆的多音字要标注出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发音,掌握多音字在不同句子中的具体应用。接着,要求学生自主归类、整理近义词或反义词(比如“精巧—精致”“生硬—柔和”“喜欢一讨庆”等),并且从四篇课文中找出这些词的出处。例如,学生在《白鹭》中找到“精巧”用来形容诗句的部分,并尝试在其他文本中寻找是否有类似的用法,目的是理解每个词汇的具体含义,体会同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细微的差别。此外,在词汇学习中,形近字常常是学生易错的点,教师需要根据单元中的“匣”和“恩”等形近字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比两者的写法和意思,明确哪些部首或笔画容易混淆,并采用“看图识字”的形式将字词与具体的物象建立关联,促进记忆。例如,学生可以将“镜匣”和“玻璃框”结合起来,理解“镜匣”用来装载白鹭美丽身影的意象,进而记住“匣”的形态。总的来说,这一学习任务群设计符合群文阅读的要求,借助多角度的字词训练将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并逐步提升综合语言能力。

(二)究:聚焦文本细部,掌握阅读方法

1.梳理群文结构,厘清描写层次

每篇文本的结构层次存在内在逻辑关系,而不同文本的结构差异和描写手法变化则构成群文阅读的多样化特征。对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结构图示任务,引导其在文本中寻找结构标志(如段首句、段末句或标题关键词等),将每篇文本的主要内容按照“起承转合”或“总—分—总”的方式归纳,绘制思维导图,并基于多文本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为群文阅读的深度探究奠定扎实的基础。鉴于此,可以设计以下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

(1)根据"结构框架模板”,要求学生阅读每篇文章后,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总一分一总”或“起承转合”的逻辑结构绘制图示。例如,在梳理《白鹭》时,学生需要将文章分为总起、具体描写和总结三个部分,并标注每部分的核心内容,比如:第1自然段为“比喻白鹭为诗”,第2至8自然段为“描写白鹭的三幅生活场景”,第9至11自然段为“抒发对白鹭之美的赞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15.pd原版全文

(2)根据对比分析表(涵盖文章名称、段落划分、层次安排、描写手法等条目)填写四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比如,《落花生》以“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个层次展开,前三部分内容较为简略,而“议花生”部分详写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桂花雨》分为“迷人的香气 摇桂花的记忆 思乡情愁”三个层次,最后以母亲的话点明主题。通过横向对比,学生可以发现不同文本虽然描写对象不同,但都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层次进阶逻辑。

(3)从多文本视角总结各篇文章结构的共性和差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归纳这四篇文章在结构安排上的共同点,比如大多数文章都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描写内容细致且层次分明。同时,也要指出每篇文章层次安排的个性化特点,比如《珍珠鸟》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而《桂花雨》则通过回忆的方式叙述童年记忆。上述学习任务群设计紧密围绕群文阅读的核心目标,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结构,掌握描写层次的分析方法。

2.走进内心世界,体悟人物情感

群文阅读强调多文本联结,不同文本中的人物情感表现出个体差异,也呈现出一定的共通性,而这种共通性往往隐藏在情感变化的内在逻辑中。单一文本的情感体悟易导致学生停留在表层感知阶段,而群文阅读中的情感对比分析则能够推动其从“情感现象”走向“情感逻辑”,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在组织群文阅读时,教师应当设计情感体悟学习任务群,围绕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变化轨迹和情感逻辑,逐步引导学生深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将群文阅读中的人物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对本单元,教师设计如下学习任务群。

(1)在四篇文章中圈画出与人物情感相关的关键语句和描写段落,并整理成表格。比如,在《白鹭》中圈画“悠然”“不安稳”等词语,感知作者对白鹭的独特情感;在《落花生》中提取“默默无闻”“不图虚名”等词语,发现父亲通过花生传递的做人道理;在《桂花雨》中标注“香气”“摇花乐”等关键词,体会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在《珍珠鸟》中圈画“信赖”“亲密接触”等词语,感受人与鸟之间的情感变化。

(2)绘制情感变化曲线图,梳理人物情感的变化轨迹。根据《白鹭》标注“欣赏—赞叹一无限遐想”的情感变化,《落花生》标注“好奇—敬佩—领悟”的情感线索,《桂花雨》的“喜爱—怀念一思乡”以及《珍珠鸟》的“疏远—亲近一信赖”的情感递进关系。

(3)对比不同文本中的情感共性与差异,分析情感表达的手法。比如,比较《白鹭》和《桂花雨》如何通过自然物象的描写表达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借助自然景物传达作者的情感寄托,但《白鹭》侧重于欣赏和赞叹白鹭的美,《桂花雨》则强调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之情;比较《落花生》和《珍珠鸟》如何通过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传递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通过平凡事物(花生和鸟)展现深刻的情感内涵,但《落花生》着重于探讨人生价值,《珍珠鸟》则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信赖与和谐。这一学习任务群设计符合群文阅读“多文本联结”的核心要求,帮助学生在情感分析中实现多维度的阅读理解与迁移运用。

3.紧扣语文要素,归纳群文主题

部编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编排体系,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两条主线。语文要素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基本单位,贯穿单元多篇文本的显性和隐性信息,是学生归纳主题的关键抓手。教师可以设计“要素提取”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从每篇文本中提炼与语文要素相关的语言现象,分析其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方式,按照“提取关键词一关联语文要素一归纳群文主题”进行群文阅读归纳总结,助力学生从“语言的语言”迈向“语言的思想”。教师设计本单元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

(1)在每篇文章中寻找作者用来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和1\~2个关键句,比如从《白鹭》的“精巧”“悠然”,《落花生》的“默默无闻”“有用的人”,《桂花雨》的“浸”“摇花乐”,以及《珍珠鸟》的“亲近”“信赖”等词语中发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学生需要在群文中探寻这些词语出现的语境,并思考这些关键词在表达情感时的作用。

(2)每个小组选择一篇文章,从物象描写的角度出发,思考这些关键词如何与物象的描写细节、修辞手法相结合,帮助作者表达情感。在观察和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共性规律——作者通过描写物象的外形、品质、行为等特征,借物象表达内心情感,引人“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这一语文要素。

(3)在四篇文章中寻找人物情感的共性。通过讨论、总结发现,四篇文章尽管描写的物象不同,但都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深层次的情感——《白鹭》借白鹭表达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赞美,《落花生》借花生传达做人谦逊、务实的道理等,均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万物有灵,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过物象建立起深刻的联系”,从而意识到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能够使情感更加具体、生动,发现“借物抒情”在文学表达中的普遍规律。上述学习任务群设计符合群文阅读的核心理念,帮助学生从语言现象迈向思想认知,实现语文要素与主题表达有机结合。

(三)达:取经表达技巧,输出阅读成果

群文阅读的最终目标不仅在于理解文本内容,更在于将阅读所学的语言表达技巧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掌握“输入→输出”的迁移应用技巧。表达技巧是文本语言魅力的外化表现,学生通过群文阅读积累多种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从中汲取表达的方法和技艺,将所“读”转化为“说”“写”等语言表达形式。对此,教师应设计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选择某种表达技巧进行创意改写或仿写,将群文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手法转化为实际的表达成果,随后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和应用效果,以落实"学用结合”。针对本单元群文阅读,教师设计如下学习任务群。

(1)交流心爱之物:围绕“如何通过描述一个物品,传达自己的情感”这一核心问题,结合群文阅读中的表达技法与同学就“心爱之物”展开交流。学生须选择一件具有特殊情感意义的物品,可以是书桌上的摆件、家里的宠物或者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常用品。在交流前,学生需要观察物品的外观、功能、故事等,思考如何借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按照“外形描述一故事关联一情感升华”的顺序进行讲述。

(2)描写心爱之物:将口头讲述内容转化为书面短文,完成“描写心爱之物”的写作任务。学生需要在短文中有意识地运用群文阅读中提炼出的表达技法,比如在细节描写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情感表达中体现层次递进。

(3)展示心爱之物:通过班级展示板或演讲形式展示自己创作的短文,并一同展示实物。在展示过程中,学生需要说明自己在短文中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如何帮助自己更好地传达情感。并且,彼此之间进行互评,分享对不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应用体验。借助以上学习任务群,学生可以将从群文阅读中提炼的多样化表达技巧,灵活运用于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语言迁移应用

三、结论

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习任务群为依托,贯通语言积累、阅读理解、表达运用等多维学习目标。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群文阅读实践中,聚焦“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这一语文要素,持续引导学生在多文本的比较分析中实现主题的深度归纳与表达迁移。通过任务链的系统设计,引领学生从词句的提炼走向情感的体悟,再至语言技法的运用,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提升表达能力,涵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静.学习任务视域下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作文,2024(48):37-38.

[2]谷梦妍.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秘[J].语文世界,2024(34):54-55.

[3]陈丽云.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群文阅读教学探索[J].语文世界,2024(31):62-63.

[4]陈丽霞.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智力,2024(28):141-143,14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1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