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式四环: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想象类习作指导策略研究

作者: 徐琪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4-0076-03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想象类习作的篇数占比较高,题材丰富不一,如童话类、探险类、科幻类、穿越类等,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便于学生发挥想象,教师一般会在想象类习作教学课堂中有意识地选择或创设典型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强化情感体验,增强个性表达。

一、想象类习作情境创设与运用的现状剖析

观察实际的想象类习作课堂,教师对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在想象类习作教学中的问题具体有以下三点。

(一)套路化开展 导入素材陈旧虚假

教材中很多习作编排中并没有设置具体明确的情境,教师为了导入习作主题,借鉴过往其他习作教学中的导入素材,虚设一个情境,这些素材不单陈旧过时,而且通常没有结合学生的相关经验知识,任务或主题的开展和组织套路化、模板化,这就是虚假的情境。

比如写人类习作,教师先让学生给想写的人物角色“画一幅画像”,学生对人物长相有印象,通过绘画让学生回忆人物形象,这是真实可行的。但是像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我和过一天”,教师为引导学生,照搬情境,布置“画一部自己和神奇角色过一天的漫画”的任务,学生不曾在现实中和故事中的人物相处,本来就没有相关经验,想象不出这一天的情节,更无法画出一部漫画来,这样的情境对学生来说是虚假的。

(二)片面化理解 教学目标模糊游离

情境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不同学段、不同习作有不同的梯度要求,如果脱离了准确深入的任务分析,片面理解,那就会模糊偏离目标,拔苗助长式的习作教学无法使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得到恰当的锻炼和提升,甚至适得其反。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故事新编”,可以创设与学生学习生活贴近的具体任务——给学校广播电视台《故事大王》栏目投稿。考虑到投稿故事的文体、连贯性、可读性,“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对习作刚入门的学生显然是不大合适的。

(三)浅表化引导 作品内容空洞平淡

情境在整个想象类习作的编写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往往注重情境的导人,只停留在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认识上,浅表化的引导会使学生陷入“接下来写什么”“后面怎么写”“写得怎么样”的困境中,后续文本创作是否渐入佳境,评价反馈修改是否有效存在,都是值得注意的。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我的奇思妙想”,学生设想出了一间会飞的房子,但仅限于描述房子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缺少其他有趣神奇的衍生设定和奇特多样的情节。教师需要多次利用情境深入引导,挖掘想象类习作的文体特质,帮助学生写得更加出彩。

二、四字诀习作情境策略的设计与运用

在习作教学实践中设计“寻、拣、演、拓”想象类习作四式策略,从集合素材、比照目标、落实内容、展评成果四个环节进行策略的运用。

(一)寻找真实情境,三维度集合素材

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时间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

1.基于生活,依托经验

新课标强调要创设“真实”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这都表明应基于学生的生活去寻找情境素材。

学习情境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通过学生既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寻找贴合学生兴趣点的情境,达到虚实结合,合情合理,降低学生对习作理解的难度。

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插上科学的翅膀飞”,要求学生用科学的视角去展开习作内容,对缺少一定科学知识储备的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爱的科幻电影、科幻人物角色,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2.基于教材,遵循主题

李竹平老师说过,“一个适切的学习情境,应该同时是主题情境和任务情境”。习作情境的想象要依托主题或任务,教材中的想象类习作都有相关的主题,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资源进行教学。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二十年后的家乡”,可以设计调查单作为任务,创设采访现场情境,让学生以栏目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家乡的人们,了解二十年前后家乡的变化。

3.基于话题 一 倾听童声,开放情境

情境也是可以由学生“聊”出来的,学生在沉浸前置的语境中后,不妨给他们一个交流讨论的环节,营造开放的情境创设空间。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加入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群体遐想,开拓思维,搭建思路,创设更加立体、趣味的情境,甚至衍生出新的情境。开放性的情境开启学生的想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内驱力,降低任务达成的难度。

(二)精拣情境,三层次比照目标

在写作过程中对目的性的明确意识,对整个文章从内容、结构到风格的构思和修改,都有重要的意义。习作所有的内容、结构、评价都紧紧围绕着习作目标展开,而情境的选择贯穿整个想象类习作教学,是想象类习作教学的关键。

1.基于表达要求,进阶训练能力

三至六年级每个单元基本都会从阅读与表达两个方面各安排一个训练要素。对不同学段想象类习作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师必须比照课标、单元语文要素,精准定位,使表达能力达到循序进阶,与学段梯度要求相统一。

第二学段要求“写清楚”,第三学段进阶到了“写具体”,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这样想象真有趣”,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变形记”,同样是写主角的变化,但前者要求的是把动物变化后发生的奇异的事写出来,后者要求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自己是另一种东西,从它的视角把可能的经历、生活写具体。

2.基于思维要求,界定想象之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21.pd原版全文

分析统编版教材三至六年级的习作,可以发现习作任务也对想象的范围有了不同界定,这要求学生对情境的想象是开阔而非漫无边际的。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我来编童话”和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奇妙的想象”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自已的想象世界”,重在启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而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故事新编”就要求借助熟悉的故事来展开想象,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神奇的探险之旅”要求想象“遇到的困难”和“求生方法”,在想象的时间、空间、独创性上都有不同的要求。

3.基于主题要求,把握特殊设定

当获得习作主题时,要引导学生对主题或任务进行分析,通过从“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等方面审视主题要求,把握特殊设定。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二十年后的家乡”要求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样子,规划未来家乡发展的蓝图。即想象的情境、场景必须和“家乡”有关,时间设定为“二十年后”。

(三)演绎情境,三方面落实内容

具体的内容落实需要谋篇布局,细致设计。通过严密的逻辑、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感官三方面来演绎贯穿习作教学始终的情境,帮助学生避开想象随意、语言平淡的直线式叙述作文。

1.逻辑严密,情境导图构筑想象大厦

好的想象习作不是胡编乱造。“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习作创编中,每一个情境的使用都影响到整个故事的逻辑是否紧密合理,内容是否言之有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搭建多元的情境导图,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利用合适而丰富的情境来谋篇布局,引导学生对要创作的习作有整体性的把握,更深入地思考人物角色的设定和关系、梳理故事的前后情节、不断推进想象的逻辑演绎等,也可以通过情境导图对已有的初步构思进行加工和完善,构筑想象大厦。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神奇的探险之旅”,教材编排了人物、场景、装备、险情四张表,学生能由这四张表发挥出许许多多的想象,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人物、场景、装备、险情这四个要素彼此联系对应——人物在特定场景中需要装备的帮助来解决险情。因此在本次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情境导图作为支架,帮助学生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注意点。

2.情节曲折,意外情境增强想象张力

情节的曲折变化能增强文本的趣味性,使故事更奇特,这在想象类习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与之相应的,情境也要有“一波三折”的意外和变化。意外的情境能使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沼泽,重新思考故事人物的行动、故事的走向和细节的描写等,使内容言之有物,更富有冲击力和吸引力。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神奇的探险之旅”,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荒野求生、洞穴冒险、大漠探寻等大场景的视频,唤醒学生兴趣和想象后,抛出一些意外情境,诸如食物匮乏、陷入陷阱、与怪兽缠斗之类,再扩充一些探险相关的课外资料。

3.感官丰富,切身情境沉浸想象体验

运用感官来体验能释放学生联想能力,突破固有认知,打破想象瓶颈。在学生创编故事时,可以带领学生从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和心理情绪等多方面感官描写,使作品更加生动。

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只注重视觉感官上的描写,其实,其他感官不光能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还能增加叙述角度,增强文本最后呈现出的新鲜感。在学生展开想象时,应利用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让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看得到、听得到、闻得到、摸得到,甚至连心理情绪也感知得到,这样想象的内容才能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四)拓展情境,多形式展评成果

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要求情境“真实而富有意义”。

情境是否“真实而富有意义”,除了是否能让学生有效沉浸、启发想象,还可检视是否能生成有效的成果,达到情境的拓展,延伸了情境的功能和意义。

1.将情境延伸入评价环节,改变流水线打星 式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完成想象类习作初稿时有大同小异的问题——完成初稿后便松下一口气,不愿再多琢磨修改。展评环节无论是自评或是他评,基本是走流程一般打颗星,没有给学生真正的动力修改完善。想在修改完善的环节帮助学生改善这一系列问题,就需要设置评价情境。针对不同主题的想象类习作,教师需要在一开始就细化评价标准,设置与之前演绎情境环节联系紧密的评价情境。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故事新编”,开头设置了给学校广播电视台《故事大王》栏目投稿的情境,可以在评价环节设计“确定稿费”的情境,明确本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量化不同标准水平,让学生化身小小编辑家和投稿人,互评互改的操作变成了新颖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充满干劲,主动发现作品问题,有动力修改,明确何处需要完善。

2.生成真实有意义的成果,多形式发布

发布成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故事新编”可以在学校广播台做成节目专栏,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神奇的探险之旅”可以配图完成一幅小漫画;还可以将作品发表在班级群、公众号等渠道,实现真实与虚拟的分享交流,使想象类习作能够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促进学生在想象类习作上的真实趣味体验,感受到丰富意义。

三、结论

总之,不论是从源头导入素材阶段、把握目标阶段、具体写作落实作品内容阶段,还是展评阶段,都要注重情境的合理创设和使用,利用四式策略贯穿想象类习作教学始终。

参考文献:

[1]吴勇.从“语境”到“情境”:让语文“活”在学生心田[J].语文教学通讯,2023(9):8-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2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